“太行-1型”坦克的全面成功,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瓦窑堡乃至整个八路军高层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其超越日军同类装备的性能,尤其是那颗强劲的“中国心”——200马力V12柴油发动机,证明了自主设计制造先进坦克动力系统的可行性,也点燃了部队对更多装甲力量的迫切渴望。上级指示明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形成坦克的批量生产能力!
林烽深知,坦克的批量生产,核心在于发动机的稳定、规模化制造。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依靠总装车间临时拼凑人手、占用核心设备来零星生产。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高效的坦克发动机研发与制造中心,将发动机的生产标准化、流程化,从“艺术品”式的精雕细琢,转向“工业品”的稳定产出。
经过深思熟虑和实地勘察,林烽选定了瓦窑堡东南方向约五里地的一处地方——薛家沟。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有溪流保证水源,且较为隐蔽,便于防空保密。他召来了发动机专家荣克和特种钢冶炼专家李均。
“荣工,李工,”林烽铺开薛家沟的简易地形图,目光灼灼,“‘太行-1型’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要造更多的坦克,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性能发动机。我决定,在薛家沟成立坦克发动机研发制造中心,由你们二位全权负责!荣工,你负责总体技术、设计和生产;李工,你负责所有发动机特殊金属材料(如曲轴钢、缸体合金、气阀钢等)的供应、质量控制和相关热处理工艺。”
荣克和李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激动与凝重。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林厂长,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荣克挺直了腰板。
“材料方面,我会和炼钢厂深度协同,确保供给发动机中心的都是顶级材料。”李均推了推眼镜,语气坚定。
林烽随即给出了具体目标:“中心初步规模定为五十人,从各车间抽调最好的技工,再培养一批新人。首要目标,是实现月产五台成熟可靠的‘太行-1型’同款发动机!后期根据部队需求和条件改善,再行扩产!”
军令如山,薛家沟立刻热闹起来。基建队开进山谷,平整土地,修建厂房。厂房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发动机生产的流程:原料库、粗加工区、精加工区、热处理区、部件装配区、总装测试区……布局合理,物流顺畅。
与此同时,设备的搬迁和安装也在同步进行。林烽特批,将兵工厂仓库里压箱底的宝贝——三台从日军大型修理厂缴获的日本精工机床(一台精密车床、一台坐标镗床、一台磨床)——全部调拨给发动机中心。这些机床精度高,稳定性好,是加工发动机核心精密零件的关键。
此外,还调配了两台万能铣床、三台台式及立式钻床,以及瓦窑堡自制的两台专用打磨机(用于曲轴轴颈等关键部位的最终光整)、三台弯管机(用于加工发动机复杂的燃油、润滑油管路),以及一台自研的、能绕制各种规格弹簧的弹簧制造机。各种规格的扳手、量具、夹具、模具更是不计其数。
设备安装调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技术攻坚。那几台精工机床结构复杂,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荣克带着几个老师傅,对照着残缺的日文说明书(靠半猜半蒙),用水平仪、百分表一点点校正机床水平,确保导轨的平直和主轴的精度。为了给一台重型镗床做混凝土基础,工人们严格按照配比搅拌,浇筑后日夜洒水养护,生怕出现丝毫裂缝影响稳定性。
车间的灵魂:工艺流程的固化与优化
设备到位后,荣克和李均的首要任务,是将“太行-1型”发动机的成功制造经验,固化为一套可复制、可量产的标准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 缸体、缸盖铸造: 与王家湾炼钢厂紧密协作,李均确定了发动机缸体、缸盖专用的高强度铸铁配方。采用砂型铸造,严格控制浇注温度和冷却速度,确保铸件内部组织致密,无缩孔砂眼。每个铸件毛坯都进行初步的探伤(依然是靠经验的敲击听音和重点部位的渗透检测)。
· 曲轴、凸轮轴精加工: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采用电弧炉冶炼的高强度合金钢坯,经过王老铁锻造车间的精心锻打后,送到薛家沟。在这里,那台精密车床和磨床大显身手。工人们严格按照图纸和工艺卡,进行粗车、精车、磨削……每一道工序都设有质检点,严格控制尺寸公差和表面光洁度。尤其是曲轴的各轴颈,其圆度、圆柱度、表面粗糙度要求极高,老师傅们靠着改造后的磨床和自制的研磨膏,硬是达到了设计标准。
· 连杆、活塞加工: 连杆采用高强度合金钢锻造后,进行铣、钻、磨等加工,确保两孔中心距和平行度精度。活塞则采用轻质合金,在精密车床上加工出复杂的环槽和裙部轮廓。
· 复杂零件攻关: 高压油泵的精密柱塞套筒、喷油器的偶件,这些需要极高配合精度的零件,成为了初期的生产瓶颈。没有专用的超精加工设备,老师傅们就凭借经验,在改造后的机床上进行“蚂蚁啃骨头”式的精细研磨、配研,利用放大镜和标准量块进行比对,硬是保证了其性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