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各个子系统都在为最终的胜利输出着澎湃的动力。当薛家沟的“心脏”(发动机)稳定跳动,总装车间的“躯干”(坦克)日渐成型,保障能源的“血脉”(电厂)奔流不息时,为这钢铁巨兽注入毁灭性能量的“火药库”——炸药炼制厂,也迎来了决定性的扩产攻坚。没有足够威猛、充足的“弹药”,再好的枪炮坦克,也只不过是昂贵的铁疙瘩。
随着“太行-1型”坦克的105毫米榴弹炮、各型重炮以及开始小批量试制的火箭筒(林烽脑海中的下一个目标)对高性能炸药需求的急剧增加,原有的炸药产能立刻变得捉襟见肘。厂长马宝山,一个原本搞矿工爆破出身、对火药有着近乎本能理解的黑瘦汉子,愁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嘴角都起了燎泡。他拿着远远超出上月产量的需求单,找到了林烽。
“林厂长,这……这新单子要是按以前的法子干,把俺们全厂老小累死也完不成啊!”马宝山指着单子上那惊人的数字,“尤其是坦克用的105榴弹和正在试制的122毫米炮弹,装药量大,对炸药的爆速和猛度要求也高,咱们那点家底,根本不够看!”
林烽看着需求单,深知其重要性。他用力拍了拍马宝山的肩膀:“老马,别慌!咱们瓦窑堡,啥时候被困难吓倒过?不就是扩产嘛!咱们一起想办法!目标是——月产五吨符合炮弹使用标准的烈性炸药!”
这个目标让马宝山倒吸一口凉气,但看着林烽坚定的眼神,他狠狠一跺脚:“行!林厂长,有您这句话,俺就是豁出这条命,也把这五吨炸药给您憋出来!”
一场旨在提升“战争能量”的攻坚战,在炸药厂拉开了序幕。林烽再次展现出他跨领域的知识储备,与马宝山和厂里的老师傅们一同,从原料、工艺、设备三方面入手,开始了全面的技术改造与扩能。
核心突破:硝化棉炸药的稳定量产
当时八路军根据地最常用、也相对容易制备的烈性炸药是硝化棉(又称火棉)。它的基础原料是棉花(或富含纤维素的破布、废纸)和浓硝酸、浓硫酸。
· 原料保障与精制:
· 酸!更多的酸! 炸药扩产,首当其冲是酸。唐忠祥的化工作业组压力巨大。他们改进了原有的铅室法制硫酸工艺,扩大了反应塔容积,提高了硫铁矿(本地可采集)的焙烧效率,并加强了二氧化硫气体的转化吸收,使得硫酸月产量翻了一番。硝酸的制备则依靠硝石(硝酸钾)与浓硫酸反应,后勤部门发动群众,加大了土法熬硝的收集力度,确保了硝石供应。
· 纤维素的精制: 直接使用粗棉花杂质多,影响炸药性能和安全性。林烽指导工人们建立了碱煮-漂洗流程。将棉花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去除油脂和部分杂质,然后用清水反复漂洗,最后进行干燥,得到洁白、疏松的精制棉。这一步大大提升了后续硝化反应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 硝化反应工艺优化:
· 硝化釜升级: 淘汰了之前的小陶瓷缸,王老铁的锻造车间用耐酸钢板焊接了数个带有搅拌器和冷却水夹套的大型硝化反应釜。这保证了硝化过程中混合的均匀性和温度的可控性,避免了局部过热导致的危险。
· 混酸配制与投料控制: 严格规定了硝酸与硫酸的配比(混酸),采用酸入棉的缓慢投料方式,在强力搅拌和冷却下,让纤维素与混酸充分、平稳地发生酯化反应。老师傅们凭着经验观察反应液的颜色和粘度,判断硝化程度,确保既反应完全,又不过度硝化(过于敏感危险)。
· 后处理与稳定化:
· 洗涤与煮洗: 反应得到的粗制硝化棉含有大量残酸,极不稳定。工人们用离心机(自制的,利用齿轮和手摇产生离心力)初步分离酸液,然后进行长时间的热水煮洗和冷水漂洗,直至洗涤液呈中性。这个过程枯燥而危险,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
· 驱水与钝化: 湿的硝化棉仍然敏感。采用酒精驱水的方法,利用酒精置换出硝化棉纤维内部的水分,得到酒精湿棉,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时,在林烽的建议下,尝试加入极少量的二苯胺作为稳定剂,与硝化棉分解产生的氮氧化物反应,延缓其老化,提升储存安全性。
· 造粒与干燥: 将处理好的硝化棉(或与其他炸药成分如硝酸铵混合后)通过特定的模具进行压片或造粒,形成规格统一的药柱或药粒,便于装填。最后在严格控制温度和通风的低温干燥房内进行干燥,得到最终的可用于装弹的烈性炸药。
辅助体系与安全生产
· 动力支持: 新建的硝化车间、洗涤车间对电力有稳定需求,水电厂和应急柴油发电机提供了可靠保障。
· 专用工具与防护: 工人们配备了胶鞋、围裙、手套(尽量用橡胶或皮革),操作区域地面铺设防静电材料,严禁明火。所有工具采用铜制或木制,防止撞击火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