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则更关注重火力的部分,他指着关于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报告,语气中带着自豪:“最关键的重火力制造技术瓶颈被突破了。这意味着咱们的部队,在连排级、营团级,都有了稳定可靠的火力支撑点。以前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步枪加机枪,迫击炮咚咚响’,这火力层次一下就上来了!”
荣克补充道,带着他特有的幽默:“我看啊,小鬼子以后的日子更难过了。以前他们欺负咱们火力弱,现在可好,从太行山到微山湖,从黄河边到长江岸,到处都可能飞来要命的炮弹,冒出要命的机枪火舌。咱们这叫‘遍地开花’,让鬼子防不胜防!”
正说笑着,机要员又送来了一份最新的、也是级别最高的电报。林烽接过一看,是师部发来的嘉奖令。
电文以庄重而热情的口吻写道:“……自你部推行轻武器制造技术共享计划以来,历时近一载,成果卓着,惠及全军。各根据地兵工厂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均有显着提升,我军一线部队武器装备焕然一新,步兵火力密度、持续性及综合作战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此举措,极大增强了我军独立自主坚持长期抗战之物质基础,有力鼓舞了全军士气,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器张气焰。瓦窑堡兵工厂之无私奉献与技术引领,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之基础!特此通令嘉奖!望再接再厉,续创辉煌!”
嘉奖令宣读完毕,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自豪。这份嘉奖,不仅仅是对瓦窑堡技术输出的肯定,更是对这条“技术共享、共同壮大”道路的最高赞誉。
林烽环视众人,心潮澎湃。他深知,瓦窑堡再强大,产能终究有限。只有让所有的根据地都具备“造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敌我装备的劣势。如今,这个战略目标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师部的嘉奖,是对我们过去一年工作的最大肯定!但我们不能自满。技术共享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各根据地打下了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如何将重武器的维护乃至部分制造技术,逐步向下扩散。”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生机勃勃的厂区,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让‘瓦窑堡标准’、‘瓦窑堡工艺’,成为咱们全军军工体系的共同财富。要让咱们的战士,拿着最好用的武器,去消灭最凶恶的敌人!这场技术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火光,烧得更旺,照得更远!”
由点及面,由弱到强。
瓦窑堡播下的技术火种,已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燎原之势。一支支装备改善、火力增强的人民军队,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这条依靠自力更生、技术共享壮大起来的国防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实,最终必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向胜利的彼岸。而瓦窑堡,作为这洪流的源头之一,仍在不断奔涌,探索着更远的未来。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