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的炉火依旧炽烈,坦克与自行火炮的研发生产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稳步前行。然而,战场的威胁从来不止于地面。随着八路军在各条战线,尤其是敌后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和主动出击,日军愈发依赖其空中优势,企图用轰炸和侦察来弥补地面力量的不足,压制和摧毁我方的军事潜力与民生基础。日军侦察机如同讨厌的苍蝇,在根据地上空嗡嗡盘旋,指引着轰炸机将死亡的铁雨倾泻而下,给部队机动、后勤运输和群众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如何有效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成了摆在各级指挥员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各根据地兵工厂虽然通过技术共享,已经能生产步枪、机枪乃至迫击炮,但专业的防空武器,尤其是有效的中高空防空武器,依然极度匮乏。前线部队大多只能依靠轻机枪和步枪对空射击,效果甚微,更多是起到一种心理威慑和士气鼓舞的作用。
这个问题也摆到了林烽的案头。看着几份关于日军空袭造成损失的报告,他陷入了沉思。单纯指望瓦窑堡立刻量产高性能的专用高射炮是不现实的,那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必须找到一个立足现有条件、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并且能够推广的解决方案。
这天,在林烽的主持下,一场关于防空作战的小型研讨会在瓦窑堡召开,参加的有杨勇、荣克等几位核心工程师,还有几位从一线部队轮换下来休整、对防空有切肤之痛的指挥员。
一位脸上带着伤疤的步兵团张营长激动地说:“林主任,各位工程师,你们是不知道,小鬼子的飞机有多嚣张!飞得那么低,连飞行员的脸都能看清楚!就用机枪扫射我们的行军队伍,扔炸弹炸我们的村庄!咱们的战士用机枪打,子弹够不着,就算偶尔蒙中了,也像给飞机挠痒痒!太憋屈了!”
另一位负责后勤运输的王队长也补充道:“是啊,我们的运输队现在最怕白天行动,鬼子的侦察机一来,轰炸机没多久就跟来了,损失太大了!咱们得想办法把天给它遮起来!”
林烽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站起身,走到那块熟悉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个简单的坐标轴。
“同志们,大家说的问题都很现实。我们现在缺专业的防空高射炮,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不能等到万事俱备才动手。”林烽的声音沉稳而清晰,“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把我们现有的、不同层次的防空火力,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互补的、覆盖不同空域的防空网!”
他在坐标轴的纵轴上标出了高度,横轴标出了武器类型。
“大家看,”他用粉笔在2000米左右的高度画了一条横线,“鬼子的飞机,为了准确轰炸和侦察,很多时候必须进入中低空,甚至是低空。这是我们能够得着、能对其构成威胁的空域!”
“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高射机枪与高射炮(如果有可能)联动的分层防空体系。”林烽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构想:
“第一层,也是我们目前最容易实现、能够快速部署的,是高射机枪层。”他在2000米以下的区域画了一个圈,“利用我们各根据地已经能大量生产的民二四式重机枪(仿马克沁) 和仿捷克式轻机枪,进行简单的改装,主要是加装专用高射支架和环形瞄具。马克沁重机枪射程远,弹幕密度大,有效射高可以达到1500米左右,负责拦截1500米以下的敌机,特别是低空扫射的轰炸机和侦察机。捷克式轻机枪更灵活,可以对付1000米以下的低空快速目标,弥补重机枪转向不够灵活的弱点。”
他看向几位指挥员:“这一层,要求各部队在重要目标,如指挥部、兵站、交通枢纽、集结地周围,预先设置高射机枪阵地,形成交叉火力。鬼子飞机敢低飞,就让它尝尝‘弹雨洗脸’的滋味!”
“第二层,是我们需要努力争取的,高射炮层。”林烽在2000米以上的区域又画了一个圈,“这一层,主要依靠我们可能拥有的、或者未来能够制造的中小口径高射炮,比如仿制的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或者咱们自己正在攻关的37毫米高射炮。这些火炮射高能覆盖2000米到5000米甚至更高,射速快,弹丸威力大,专门负责打击中高空的敌轰炸机群,迫使它们不敢轻易进入投弹航线,或者在高空投弹从而降低精度。”
“关键在于,”林烽用粉笔将两个圈连接起来,画了一个双向箭头,“这两层必须联动! 信息要共享。高射炮阵地的观察哨,要能及时将高空敌机的信息通报给周边的高射机枪阵地;同样,高射机枪阵地发现低空敌机企图突防,也要立刻预警。形成高炮打高度,机枪封低空,高低搭配,远近结合,让鬼子的飞机无论从哪个高度来,都会撞上我们的火网! 这叫‘防空无死角’!”
这个方案清晰、务实,立刻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