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审查重点转向了采后处理、包装和溯源系统。专家们仔细检查了预冷库的温度记录,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认证,并随机抽取了几份包装好的蔬菜,现场扫描二维码,核对溯源信息的准确性。
整个过程,都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进行。直播镜头像一面巨大的、无情的镜子,将“星火农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地反射到公众面前。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表演,有的只是真实的劳作、严谨的管理,以及面对审查时无法伪装的细节。那些整齐的记录、社员朴实的回答、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如堆肥场不可避免的气味、个别记录字迹的潦草),在这种极致的真实下,反而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说服力。
网络上舆论的风向,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转变。质疑的声音虽然仍在,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这种坦荡和细致所打动。
【说真的,能做到这么透明,我有点信了。】
【那些记录做不了假,一看就是日积月累的。】
【专家问得太细了,要是心里有鬼,早露馅了。】
现场的审查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专家组收集了海量的信息、数据和样本。周院士最后站在那片曾引起无数争议的“样板田”前,看着那些长势惊人的茄子,沉默了很久。
他没有问沈星澜任何问题,只是对身边的助手低声交代了几句,要求对这片地的土壤和植株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子层面的分析。
“今天的现场审查暂告一段落。”周院士面向镜头,做出了总结陈词,语气依旧平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我们采集了足够的样本,获取了大量的现场资料。最终的结论,需要等待所有实验室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承诺,会以最严谨、最科学的态度,做出负责任的判断。”
审查组严谨而高效的取样工作暂告一段落,现场那种被无形规则约束的紧绷气氛稍有缓和。专家们正在整理器材,低声交换着初步印象,准备前往下一个考察点。直播镜头依然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切,无数观众也在屏息等待接下来的发展。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佝偻、步履蹒跚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是沈星澜的外公。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中山装,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双手因为长年劳作而布满老茧和裂口。他颤巍巍地推着一辆老旧的手推车,车上整齐地码放着几十本厚厚的大开本册子,册子的封面已经泛黄、卷边,甚至有些破损,透着一股浓重的年代感。
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周院士和各位专家,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过去。
外公没有说话,只是用尽力气,将最上面几本册子小心翼翼地抱起来,走到周院士面前,轻轻放在了旁边一个临时搬来的小木桌上。灰尘在阳光下飞舞,仿佛惊扰了沉睡的时光。
“同……同志,”外公的声音苍老而沙哑,带着老一辈人对知识和权威的天然敬重,“这些……这些是我,还有星澜她爹妈,以前记的。从合作社那会儿,到后来包产到户,再到星澜丫头回来……地里的活儿,啥时候下种,啥时候间苗,施的啥肥,打的啥药(后来基本不用了),天气咋样,收成多少……都,都记在上头了。”
他粗糙的手指,像抚摸珍宝一样,轻轻拂过那泛黄的纸页。上面是用钢笔或圆珠笔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字迹,有些工整,有些潦草,夹杂着一些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还有用尺子画出的简单表格,记录着产量和收支。纸张的边缘,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不小心沾上的泥点或水渍的痕迹。
这不是为了应对审查而准备的“材料”,这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与脚下这片土地长达数十年的、沉默而忠诚的对话。每一笔记录,都凝结着汗水、期盼,以及与自然博弈的智慧。
周院士的神情变得无比郑重。他上前一步,没有嫌弃那上面的尘土,小心翼翼地拿起最上面的一本,轻轻翻开。映入眼帘的是几十年前关于冬小麦播种的记录,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那份认真与执着,却穿透了时光,扑面而来。
他沉默地一页页翻看着,速度很慢。周围的专家们也围拢过来,安静地传阅着这些沉重的册子。没有人说话,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直播间里的弹幕也奇迹般地稀疏了下来,仿佛怕惊扰了这份沉静。
这时,外婆也走了过来。她没有去看那些记录册,而是径直走到旁边那片长势正旺的菜地旁,弯下腰,像是平日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轻轻抚摸着油绿的菜叶。
她抬起头,看向离她最近的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温和的女专家,脸上露出慈祥而又带着些微心疼的笑容,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
“专家同志,你看这菜,长得是好吧?可你们不知道,星澜这丫头刚回来那会儿,这块地还板结得厉害,种啥都不爱长。她就天天泡在地里,用手抠,用锄头松,一点点地改良土。夏天太阳毒,晒得她脱皮;冬天风像刀子,她的手啊,裂得都是血口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