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榆林县,田野里金黄的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气息。而在榆林县的政治生态中,一股由“墩苗计划”催生的清新之风,也正悄然酝酿,并迅速刮出了县界,引来了更广阔天地的关注。
经过近半年的深耕细作,“墩苗计划”的成效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显现出来,不再是纸面上的蓝图或试点镇的孤例。
柳林镇“葡萄硕士”张伟牵头的新品种葡萄合作社,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依托他搭建的电商平台和联系的批发渠道,葡萄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打出了“柳林金葡”的小品牌,带动试点村户均增收近千元。张伟本人,也从初到时的书生意气,变得黝黑干练,言谈间充满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深刻理解。
陈芳在小泉镇司法所,青山村事件后,她被特意安排到这个矛盾多发点历练,已成功调解了二十余起各类纠纷,其中不乏几起棘手的陈年积案。她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致,赢得了“知心小陈法官”的口碑。小泉镇的信访量在她到岗后显着下降。她提交的《关于化解农村宅基地纠纷的路径探索》调研报告,被县司法局作为经验材料在全县推广。
王强在柳林镇的招商努力开花结果。那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终落户柳林,一期投资就超过五百万,解决了近百个就业岗位。他全程参与谈判、选址、手续办理,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协调能力,让县招商局都刮目相看,私下里已经在讨论将他“回收”的事宜。
“回炉”后的李想在小泉镇提出的农贸市场改造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终于获得通过并开始施工。方案充分考虑了商户需求和财力实际,赢得了广泛支持。他本人也从挫折中学会了脚踏实地,成了镇区改造的骨干力量。
其他下派干部也纷纷在各自岗位崭露头角:有的在偏远乡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成效显着;有的在街道办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获得居民点赞;有的在信访岗位直面矛盾,化解了一批老大难问题……
“青苗汇”上的分享,不再是诉苦和困惑,而是充满了实践后的真知灼见和成功的喜悦。那份《“墩苗”干部成长档案》里,记录着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从生涩到成熟的蜕变。越来越多的乡镇党委书记开始主动向县委办“要人”,甚至点名希望某些专业背景的干部下派到自己乡镇。县直部门也尝到了甜头,这些经过基层淬炼的干部,回来后视野更开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
榆林县“墩苗计划”的显着成效和这套“双向赋能、动态评估”的创新机制,很快引起了上级的关注。
《榆林通讯》连续推出三期重磅专题报道《墩苗沃土育新枝——榆林县年轻干部培养新路径观察》,详细介绍了计划的理念、做法、成效以及柳林镇、小泉镇等地的生动案例。县电视台制作了同名专题片,在黄金时段播出。董国云在多个场合公开肯定“墩苗计划”是破解基层人才困境、优化干部结构的有效探索。一时间,“墩苗”成了榆林县官场最热的词汇。之前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本土派常委,如孙立强等人,面对实实在在的成效和舆论氛围,也不得不转变口风,公开表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为基层注入了活力”。
《千湖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墩”出活力,“苗”壮基层——榆林县创新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纪实》,并配发了题为《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沃土中茁壮成长》的评论员文章,高度评价榆林县的探索精神和务实做法,将其誉为“新时代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市委组织部内部简报也全文转发了榆林县的经验材料。市委组织部部长周明华在一次全市组织工作座谈会上,点名表扬了榆林县的做法,特别提到了“导师制”和“动态评估”的创新性,要求其他区县学习借鉴。这无疑是对董国云和李鸣风工作的最大肯定,也彻底洗刷了之前那篇负面评论带来的阴影。
影响力如同涟漪般扩散到了省城!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内部参考》以专刊形式,刊发了题为《榆林县“墩苗计划”:破解欠发达地区基层人才困境的新探索》的深度调研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榆林县的做法、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推广价值,其中特别提到了“双向赋能”、“动态评估回炉”等核心机制的创新性。这份《内参》直送省委常委、副省级领导和各地市一把手!榆林县,这个苏北的普通县城,第一次真正进入了省委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面对骤然降临的赞誉和关注,榆林县各方势力的反应可谓五味杂陈。
董国云作为计划的坚定推动者,他无疑是最大的赢家。省委《内参》的刊发,是对他施政方略和改革勇气的高度认可,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政治声望和在市里的分量。他心情大好,在县委常委会上再次强调了“墩苗计划”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要求组织部和县委办(李鸣风)总结经验,持续深化。他看向李鸣风的目光,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倚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