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风正式就任千湖市委书记,开启了主政一方的新征程。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市委班子的调整与磨合。这不仅关系到个人权威的树立,更决定着千湖未来发展的走向。
周一上午,李鸣风主持召开第一次市委常委会。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他坐在了会议桌的正中央位置。环顾四周,他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却因职位变化而发生了微妙改变。
“同志们,首先感谢省委的信任和大家的支持。”李鸣风开场简洁有力,“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千湖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会议议程原本是研究年度经济工作,但李鸣风临时增加了一个议题:“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委常委会工作机制的建议”。他提出三条原则:一是重大决策前充分调研论证;二是分管领导负责制与集体决策相结合;三是建立常委会决策落实督查机制。
这三条原则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参会的都是官场老手,立即品出了其中的味道:新书记既要发扬民主,也要强调集中;既尊重分管领导的职权,也要确保常委会的权威。
会后,组织部长周海留了下来,向李鸣风汇报班子调整的初步考虑。
“李书记,按照惯例,新任书记到任后可以对班子进行适当调整。”周海谨慎地说,“目前有几个位置可能需要考虑:常务副市长张伟同志已经任职五年,是否需要轮岗?宣传部长老刘到了退休年龄...”
李鸣风摆摆手:“不急于调整。我先调研摸底,了解情况后再做决定。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工作连续性,特别是试验区建设不能受影响。”
接下来的两周,李鸣风逐一与每位市委常委进行单独谈话,既听取他们对分管工作的思路,也了解他们对班子建设的建议。这是一次摸底,也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建立信任的过程。
谈话中,李鸣风敏锐地感觉到班子内存在一些微妙的分歧。以常务副市长张伟为代表的部分领导强调发展速度,希望集中资源打造亮点;而以纪委书记陈刚为代表的一方则更注重规范程序,防范风险。
这两种观点本身没有对错,但如何平衡却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李鸣风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个人的特点和倾向,慢慢形成了调整思路。
第三周,李鸣风出乎意料地带队前往各县区进行密集调研,不仅看亮点,更专挑问题多的薄弱地区。在一个偏远山区乡,他看到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还在危房里上课;在一个传统工业镇,他闻到被污染河流刺鼻的气味。
调研归来,李鸣风立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播放了自己拍摄的调研视频。画面中破败的校舍、污染的河流、群众期盼的眼神,让与会者无不震动。
“同志们,这就是我们千湖的另一面。”李鸣风语气沉重,“在试验区高楼大厦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短板和欠账。如果发展不能惠及全体百姓,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会场一片寂静。李鸣风接着说:“我建议,从现在起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轮继续推进试验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另一轮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共同富裕。”
这个提法得到了广泛赞同。但接下来的人事调整方案,却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李鸣风提出的第一个调整是:让年富力强的常务副市长张伟兼任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集中精力抓创新发展;同时提拔一位县委书记担任副市长,重点抓民生和社会事业。
“发展需要激情,民生需要耐心。”李鸣风解释说,“这样分工既能保持试验区建设力度,又能加强民生工作的统筹。”
第二个调整更出人意料:建议纪委书记陈刚兼任市委深改办主任,牵头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纪检工作不仅要查问题,更要通过制度建设预防问题。由陈刚同志牵头改革,有助于建立亲清政商关系的长效机制。”
这些调整方案既考虑了个人特点,又平衡了班子结构,还传递了清晰的工作导向,得到常委会一致通过。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鸣风建议从省直机关引进一位年轻干部担任市委副秘书长。“我们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更高层面的视野。这位同志在省发改委工作多年,对政策把握很准,可以加强我们与省里的沟通。”
这套“组合拳”下来,班子成员无不佩服新书记的用人艺术:既保持了稳定,又注入了活力;既发挥了各人长处,又形成了互补合力。
班子调整到位后,李鸣风开始推动工作方式的变革。他建立了“每月一题”机制,每次常委会重点研究一个突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常委们每月至少5天深入基层调研;设立“市委书记信箱”,直接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
这些举措很快带来新气象。过去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得到重视,机关作风明显改善,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