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七点,林辰是被赵强的连环微信震醒的。手机屏幕上满是对方发来的表情包 —— 从 “疯狂打 call” 到 “急到原地转圈”,最后一条是拍的窗外日出,配文:“辰哥!太阳都上班了,咱别睡了!电池图纸我连夜标了三个技术难点,再晚专家该被别人抢了!”
林辰揉着眼睛坐起来,看了眼床头柜上昨晚没喝完的可乐罐,心里吐槽:“这胖子比系统还催命,昨天剥小龙虾的时候怎么没见他这么积极?” 刚洗漱完,门口就传来 “咚咚” 的砸门声,打开门,赵强顶着两个比熊猫还重的黑眼圈,怀里抱着一叠打印好的图纸,头发炸得像个鸡窝。
“你这是通宵没睡?” 林辰盯着他眼下的青黑。
“睡啥啊!” 赵强把图纸往玄关柜上一放,鞋都没换就往里冲,“我越看图纸越兴奋,尤其是那个液态金属散热系统,之前我在论文里见过理论模型,没想到真有人能做出来!对了,注册公司的材料我放你包里了,昨天让财务小姐姐加急弄的,咱现在就去政务大厅,争取今天把‘辰星新能源’的执照拿下来!”
两人赶到政务大厅时,刚过上班时间。负责企业注册的工作人员接过材料,看到 “辰星新能源” 的经营范围里写着 “新型电池研发、生产、销售”,又抬头看了眼林辰 —— 这小伙子上周才来办过 “辰星投资” 的变更,当时还跟同事吐槽 “年轻人创业就是三分钟热度”,现在直接跨界到新能源,忍不住多问了句:“您确定要搞新能源?这行前期投入大,技术壁垒高,你们之前做投资和游戏的,这跨度是不是有点……”
“跨度大才有意思啊。” 林辰笑着递过一杯刚买的热咖啡,“您放心,我们有核心技术,不是来跟风凑热闹的。”
赵强在旁边补刀,把怀里的图纸抽了两页递过去:“您看,这是我们的电池参数,续航 1500 公里,充电 10 分钟,比现在市面上最好的电池还强十倍。咱这不是跨界,是给新能源行业送‘降维打击大礼包’来了。”
工作人员接过图纸扫了两眼,手里的咖啡差点没拿稳:“1500 公里?你们没写错数吧?我侄子买的电动车,满电才跑 400 多,冬天还得打八折……”
“没写错,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呢。” 林辰没多说,心里暗笑:系统给的图纸,要是连个参数都标不准,那也太掉价了。
等执照办下来,已经是中午。两人没顾上吃饭,直接开车去了市郊的科研园区 —— 赵强说这里有个退休的王教授,以前是国家电池研发中心的核心成员,对新型电池最有研究。敲开王教授家门时,老爷子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看到林辰和赵强,皱着眉说:“又是来拉投资的吧?最近半年,找我看项目的年轻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不是‘水氢电池’就是‘石墨烯骗局’,你们要是也搞这些虚的,就别浪费我时间了。”
“王教授,我们来真的。” 赵强赶紧把图纸递过去,“您看这电池的电路设计和材料清单,尤其是纳米级碳基复合材料的用量,我们算了三遍,能量密度能达到 800Wh/kg。”
王教授本来没打算看,架不住赵强态度实在诚恳,接过图纸扫了一眼。这一扫,老爷子手里的老花镜 “啪嗒” 掉在茶几上,他赶紧捡起来,又凑近图纸,手指顺着线条慢慢划,嘴里喃喃自语:“不对啊…… 液态金属循环散热,怎么能做到这么小的体积?还有这个电极结构,居然能解决锂枝晶问题……”
过了足足半小时,王教授才抬起头,眼神里满是震惊:“这图纸是谁画的?你们团队里有海外归来的专家?这技术至少领先世界十年!现在的新能源企业跟你们比,就是小学生跟大学生打架,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是我们团队研发的,不过还得靠您指点。” 林辰没说实话,顺着老爷子的话往下说,“我们想成立个研究院,专门搞这个电池的量产,您要是愿意来当顾问,薪资待遇您随便开。”
王教授一口答应:“待遇不用谈!能参与这种级别的项目,是我的荣幸!对了,我有个学生叫秦雪,现在在国外搞电池材料研究,她对碳基复合材料最在行,我给她发个消息,让她赶紧回来加入你们!”
林辰心里一动 —— 秦雪?这不就是大纲里要加入辰星研究院的高冷科学家吗?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线索,看来系统的 “剧情修正力” 还挺强。
下午,两人去看了办公场地。赵强说要找个大的实验室,最好能放得下大型电池测试设备,林辰直接拍板:“就租科研园区隔壁那栋楼,跟辰星投资连起来,以后上下班方便。一楼当展厅,二楼做实验室,三楼给研发团队办公,不够再往上加。”
“会不会太张扬了?” 赵强有点担心,“毕竟咱刚跨界,就租这么大的楼,别人该说咱‘人傻钱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