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黎明来得猝不及防。当第一缕金光刺破黛色天幕,越过连绵起伏的沙丘轮廓,于田县工业园区北侧的荒漠上,已经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引擎轰鸣与金属碰撞声。3046公里的绿色“围脖”在这片“死亡之海”边缘延伸了四十余年,今日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合龙时刻——最后一段总长12.7公里的灌木防护带将在正午前完成栽种,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防沙治沙空白区彻底补齐。
林岚裹着厚重的防沙服,额前的碎发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皮肤上。她抬手抹了把脸,手套上立刻留下一道混杂着沙尘的汗渍。眼前的沙漠并非人们印象中纯粹的金黄,而是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褐黄与赭红,脚下的流沙被昨夜的露水浸润得有些板结,但稍一用力踩踏,便会簌簌往下塌陷,裹挟着细小的沙砾钻进防沙靴的缝隙。
“林工,灵能灌溉主管道已经铺设到三号沙丘了,滴头间距按照您给的参数设定为80厘米,现在正在做打压测试。”工程队队长老王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带着明显的喘息,“就是这沙子太滑,管道固定有点费劲,我们加了三层沙袋压着。”
林岚低头看了眼手腕上的多功能终端,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地表温度28℃,空气湿度18%,风速1.2m/s。这样的天气在塔克拉玛干已经算得上“温和”,但她知道,正午时分,这里的地表温度会飙升至70℃以上,空气湿度则会跌破10%,那才是对设备和人员的真正考验。
“老王,辛苦大家了。”林岚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她刚从五号沙丘的灵能发射器安装点赶过来,“打压测试一定要做足30分钟,压力稳定在0.3MPa以上才算合格。另外,滴灌带的接口处都要缠上防渗胶带,沙漠里的水资源金贵,一滴都不能浪费。”
挂了对讲机,林岚弯腰拨开脚下的沙层,露出一截刚铺设好的黑色滴灌带。与传统滴灌带不同,这是联盟专门为灵能治沙项目定制的增强型管道,内壁附着一层纳米级灵能传导膜,能够将灵能发生器释放的能量均匀传递到每一个滴头,再与水流融合后精准送达植物根系。按照设计标准,这套沙漠灵能灌溉系统的节水效率可达60%,远超当前最先进的自压式滴灌技术。
“在看什么?”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张杰踩着沙丘的缓坡走来,他身上的防沙服领口敞开着,手里拎着一个便携式土壤分析仪。“刚才监测到三号区域的土壤容重有点偏高,1.6g/cm3,比预期值高了0.2,这会影响根系生长和灵能传导效率。”
林岚直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腰肢:“我在检查滴灌带的铺设情况。容重偏高是意料之中的,这片沙丘之前是流动沙地,细颗粒物含量太少,黏粒和有机质几乎为零,土壤结构太松散了。”她指向不远处正在栽种的沙拐枣苗,“你看,这些沙拐枣的主根虽然能扎得很深,但侧根很难在这样的土壤里舒展,没有足够的根系接触面积,灵能促进器的效果会打折扣。”
张杰点点头,将土壤分析仪递到林岚面前:“我刚取了0-20cm和30-50cm两层的土样,深层土壤的含水量比表层还高5%,典型的沙漠土壤特征。不过没关系,我的灵能作用模式已经调整了第三版,针对这种分层土壤,采用‘深层激活+表层滋养’的双频模式,应该能改善根系生长环境。”
他顿了顿,指着分析仪屏幕上的曲线继续说道:“灵能频率下调到1.2Hz,既能激活深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促进有机质分解,又不会因为频率过高导致水分快速蒸发。等下灌溉系统启动后,我们可以同步测试灵能与水分的协同作用效果。”
林岚接过分析仪,仔细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个思路可行。沙漠土壤的C/N比太高,N素供应不足是关键问题,灵能激活微生物后,应该能加速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不过具体参数还得现场微调,毕竟实验室里的模拟环境和真实沙漠差别太大了。”
两人正讨论着,远处传来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循声望去,只见最后一批沙拐枣苗被稳稳地栽种到沙丘顶部,工人师傅们举起铁锹欢呼雀跃,红色的横幅在晨光中展开——“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圆满合龙”。这一刻,连绵的绿色防护带如同一条巨龙,将沙漠与绿洲紧紧分隔开来,曾经“沙进人退”的困境,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科技的助力下,终于迎来了逆转的契机。
“合龙了!”老王的声音再次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林工、张工,快来参加合龙仪式,领导们都到了!”
林岚和张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期待。他们快步走向仪式现场,脚下的沙砾被踩得沙沙作响,身旁是刚栽种好的沙拐枣、梭梭和白刺苗,这些沙漠里的“勇士”虽然此刻还显得有些单薄,但它们发达的根系已经开始悄悄扎根,准备迎接风沙的考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