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院墙上的紫藤花被晨露浸得发亮,风一吹,细碎的花瓣落在长桌中央的“苏绣出海成果册”上——封面是去年米兰时装周的现场照片,苏晚星穿着银线凤凰苏绣礼服站在T台尽头,顾砚深在台下举着相机,镜头里满是笑意。此刻,团队成员围坐在桌旁,陈宇刚把纽约Saks Fifth Avenue的合作文件分发给众人,指尖还带着文件整理时留下的纸张薄茧;沈玥抱着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江南大学苏绣设计专业的报名数据,数字后面用红色标注着“超预期30%”;王姐和张阿姨手里攥着刚完工的“水墨牡丹”绣样,丝线末端还缠着细小的线结,显然是从工坊赶过来的,张阿姨袖口还沾着一点淡粉色丝线,是刚才绣牡丹花瓣时蹭上的。
“从最开始带着三件苏绣样品去米兰试水,到现在和Selfridges、Le Bon Marché签长期供货协议,还拿到V&A博物馆的常设展厅资格,这些年我们走得不算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很实。”顾砚深翻开成果册,指尖停在一页贴着黄色便签的笔记上,那是之前为Le Bon Marché赶制紫藤花手包时,因丝线配色偏差导致首批产品返工的记录,“当时我们只盯着欧洲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却忽略了当地光线对色彩的影响——那边的自然光偏冷,咱们原本定的暖粉色丝线,在当地看起来就发灰。后来王姐带着绣娘们连夜拆了二十多个半成品,重新调配桑蚕丝和天丝的比例,加了一点淡金丝线中和冷调,才总算让这批手包达到了预期效果。我记得那天凌晨三点,工坊还亮着灯,王姐发过来的视频里,小绣娘们眼睛都熬红了,还在对着色卡比对。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做国际市场不能只靠‘文化情怀’,本地化的细节,比如光线、穿搭习惯,甚至是消费者的护理需求,才是留住客户的关键。”
苏晚星接过话茬,从展架上取下一件牛仔外套——衣摆处用淡紫色苏绣绣着苏州园林的窗格纹样,边角还缝着一小块圆角双语标签,上面用烫金字体印着“丝线:桑蚕丝+有机棉 护理提示:建议冷水轻柔洗涤,避免暴晒”。“这是为纽约百货准备的样品,前前后后改了三版。最开始用的是真丝面料,后来考虑到欧美消费者常穿牛仔、喜欢耐穿的单品,才换成了水洗牛仔布;纹样也从复杂的‘百鸟朝凤’改成了简约的窗格,既保留苏绣的东方意境,又不会显得太厚重。”她指尖摸着标签边缘的缝线,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之前在米兰,有位老顾客买了咱们的真丝绣巾,因为直接机洗导致丝线勾丝,特意来工作室找我们修复。那位阿姨说‘这么美的东西坏了太可惜’,后来我们不仅在所有产品上加了双语护理标签,还专门请沈玥拍了短视频教程,教大家怎么保养苏绣单品——现在那个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播放量都快破百万了,还有人在评论区晒自己绣的小纹样,说跟着教程学会了基础针法。这些看似小的调整,都是从之前的教训里磨出来的。”
“说到消费者反馈,”陈宇翻开手里的文件夹,指尖在页面上轻轻点过提前用荧光笔标好的重点,“我整理了近半年的用户问卷和销售数据,欧洲市场最受欢迎的是‘小而精’的苏绣单品,比如绣着铃兰的真丝丝巾、印着园林纹样的皮质笔记本,客单价在中等区间的复购率最高,很多消费者会买回去当伴手礼;国内这边,大家更倾向于体验类产品,像苏绣DIY套件、亲子刺绣课程,苏州本地的体验店周末预约已经排到了下个月,还有家长专门从上海、南京开车过来,带孩子感受绣针走线的乐趣。”他把一份彩色数据报表递给顾砚深,报表上用蓝色线条标着欧洲市场的消费趋势,红色线条对应国内数据,交叉处还备注着“可开发跨市场联名款”,“根据这个规律,我初步拟了国际和国内的双轨发展计划:国际市场继续深耕高端百货和博物馆渠道,下个月先把纽约百货的20款家居单品上架,同步推进V&A展厅的新品更新,重点补充‘苏州园林’系列;国内则重点推进‘非遗进校园’和体验店扩张,江南大学的苏绣设计专业下周就要筛选学生方案,后续可以把优秀设计和欧洲设计师的联名款结合,做一批‘学生共创款’试水年轻市场。”
陈宇刚把记事本合上,又突然想起什么,指尖敲了敲纽约订单的某一页:“对了,昨天和纽约百货的对接人通电话,他们提了句‘自由女神像的绣样能不能加一点金色丝线’,说想更贴合当地节日氛围。但我看之前王姐定的配色里,只用了银灰和淡蓝,怕加了金色会显杂——要不要让工坊先出两个小样,一个加金、一个按原方案,下周一起发给他们选?”顾砚深抬眼看了看王姐,王姐立刻接话:“没问题,下午我就让小周她们拆点金线试试,正好之前给V&A展厅做的样品还剩点金线,不浪费。就是得跟纽约那边说清楚,加金线会比原方案多1天工期,让他们有个准备,别到时候赶不上上架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