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玻璃窗上还凝着晨露,苏晚星推开会议室门时,沈玥已经把一摞调研资料按品类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本封皮上贴着张便签,写着“2024年家居时尚市场核心数据(初稿)”。顾砚深坐在长桌另一端,指尖夹着支笔,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行业报告出神,屏幕右下角的柱状图里,“家居布艺”的市场规模曲线正逐年向上攀升,却在“细分工艺品类”那栏拐出个平缓的弧度。
“陈宇还在跟第三方数据公司对接,说是上午十点前能把华东区的消费群体画像发过来。”沈玥见苏晚星进来,立刻递过一份打印好的表格,“这是我整理的头部家居品牌近两年的动作,你看,‘素居’去年拓展家居线后,不仅把服装面料的供应链复用了,还专门针对30-40岁中产推出了‘场景化套装’,比如‘卧室四件套+同纹样睡衣’,复购率比单品高了27%。还有做新中式的‘木禾’,他们上个月刚推出‘非遗刺绣系列’,用的是湘绣工艺,定价在千元以上,上线半个月就卖断了两款靠垫。”
苏晚星指尖划过“木禾”那栏的销售数据,目光停在“目标客群”那项——25-35岁女性,其中62%有过非遗产品消费经历,78%注重家居用品的“文化属性”。“和咱们的客户画像有重合,但他们的定价偏高,而且只做了小件刺绣单品。”她抬头看向顾砚深,“咱们如果做苏绣家居,既能避开他们的高价区间,又能拓展床品、茶席这些更实用的品类,应该有机会。”
顾砚深把电脑转向两人,屏幕上跳出一张市场规模饼图:“全国家居市场去年总规模突破5万亿,其中家居布艺占比18%,大概9000亿。但细分到‘非遗工艺+家居’这个赛道,目前占比还不到3%,而且大多是零散的小品牌,没有形成头部效应。”他点了点鼠标,切换到竞争格局图,“不过竞争也藏在细节里,你看这几家——‘布艺家’靠低价走量,他们的刺绣靠垫定价才99元,用的是机器绣;‘雅集’做高端定制,苏绣床品一套要价上万元,受众太窄。咱们要找的就是中间的空白区,既有苏绣的工艺价值,又能控制成本,让更多人消费得起。”
正说着,陈宇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进来,额角还带着点薄汗:“第三方公司把数据发过来了,我整理了几个关键信息。”他把平板放在桌上,调出一份PPT,“首先是消费群体,华东区对‘非遗家居’感兴趣的,主要是三类人:第一类是28-35岁的都市白领,月收入1.5万以上,喜欢在小红书、抖音看家居博主推荐,愿意为‘有设计感的非遗产品’多付30%的钱;第二类是40-50岁的企业主,更看重‘收藏价值’,比如带名师绣款的茶席、摆件;第三类是22-27岁的年轻人,刚毕业或刚成家,预算有限,但喜欢‘轻量化非遗’,比如绣着小图案的抱枕、笔记本。”
沈玥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咱们之前定的三个品类正好能覆盖这三类人——床品四件套针对白领,名师合作款茶席针对企业主,紫藤花小抱枕针对年轻人。”她忽然想起什么,又补充道,“不过年轻人那类,定价得控制在200元以内,不然可能会超出他们的预算。”
“这个定价没问题。”顾砚深拿出计算器,快速敲了几下,“用亚麻布做抱枕套,加上简化版平针绣,成本大概能控制在80元左右,定价169元,既有利润空间,又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他抬头看向苏晚星,“不过得确认下,张阿姨她们用亚麻布绣小图案,一天能做多少个?如果量产跟不上,就算定价合适也没用。”
苏晚星掏出手机,点开和张阿姨的聊天记录:“昨天问过了,小版紫藤花抱枕,熟练工一天能做15个,工坊现在有8个绣娘,要是订单多,还能再招几个兼职的。而且咱们可以分批次生产,先做500个试销,根据销量调整产能。”
陈宇这时又调出一份问卷数据:“我还让第三方做了个小范围问卷,问消费者买家居用品最看重什么。结果显示,‘颜值’排第一,占比45%;‘实用性’第二,30%;‘文化内涵’第三,15%;剩下的是价格、品牌这些。而且有68%的人说,会因为‘独特的工艺’而优先选择某款产品,但如果工艺复杂导致清洗不方便,他们也不会买。”
“清洗问题是关键。”苏晚星皱了皱眉,“苏绣的丝线如果处理不好,洗几次就容易起球、褪色。之前做衬衫的时候,咱们用的是抗皱丝线,还做了预缩水处理,家居用品可能得用更耐用的线。”她转头对沈玥说,“你今天联系下之前合作的丝线供应商,问问有没有适合家居布艺的耐洗丝线,最好能寄几个样品过来,咱们测试下洗涤后的效果。”
沈玥立刻在待办事项里记下,又拿起另一本资料:“这是我整理的竞争对手弱点,你看——‘木禾’的湘绣家居,虽然工艺好,但纹样太传统,年轻人接受度不高;‘布艺家’的机器绣产品,价格低但质感差,评论里很多人说‘看着廉价’;‘雅集’的定制款,交货周期太长,要45天以上。咱们正好可以避开这些:纹样上,把传统苏绣纹样简化,再加入紫藤花这种年轻化元素;质感上,用手工苏绣保证品质;交货周期,提前做好半成品库存,定制款控制在15天以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