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砚·绣居”项目启动会的余温还没散,顾砚深和苏晚星就把下阶段的核心任务提上了日程——组建专项团队。会议室的白板上,苏晚星用红笔圈出了两个关键缺口:家居设计岗和生产管理岗,旁边还贴着从老周那里拿来的供应链清单,标注着“需专人对接面料采购、生产进度跟踪”的字样。
“靠现有团队兼职肯定不行,”顾砚深把刚打印好的招聘需求表推到桌上,指尖划过“家居设计师”那栏,“小雅擅长的是苏绣纹样设计,但家居产品需要考虑空间适配、功能性,比如靠垫的填充物密度、床品的缩水率控制,这些得有专业家居设计背景的人来把控。”
苏晚星点头,拿起笔在需求表上补充:“生产管理岗更关键,老周现在要管衬衫的供应链,再兼顾家居线会分身乏术。新招来的人得懂手工布艺生产流程,还得能跟绣娘工坊、面料厂顺畅对接,不然生产进度和品控都容易出问题。”
两人敲定好招聘需求,当天就让沈玥把信息挂到了招聘平台上。没想到刚过两天,问题就来了——收到的简历不少,但真正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寥寥无几,还有几个原本约好面试的候选人,临到跟前突然发来消息说“考虑到贵司是首次跨界做家居,担心业务稳定性,决定放弃面试”。
“这已经是第三个了。”沈玥把手机递给顾砚深,屏幕上是候选人的留言,字里行间满是顾虑,“他们说,之前有朋友在跨界品牌做过,最后因为业务调整被裁员了,所以不太敢尝试新领域。”
苏晚星凑过来看了眼,眉头轻轻皱起:“看来大家对‘跨界’的顾虑比咱们想的还深。要不这样,接下来的面试,我和顾总亲自来,跟候选人好好聊聊咱们的规划,让他们看到咱们做家居的决心和底气。”
顾砚深点头同意,当天就把接下来三天的面试时间都空了出来。第一个来面试的是家居设计岗的候选人林薇,她有五年高端家居品牌设计经验,简历里附的作品格外亮眼——一套融合传统纹样的布艺家居系列,配色和纹样风格跟“星砚”的调性格外契合。
可一进会议室,林薇的表情就带着几分犹豫。坐下后,她没先聊作品,反而先抛出了问题:“顾总、苏总,我想先问一下,‘星砚’之前一直做苏绣衬衫,现在突然跨界做家居,会不会只是短期尝试?如果后续业务调整,家居线会不会被砍掉?”
苏晚星没有回避,反而把桌上的“星砚·绣居”项目可行性报告推到她面前,翻到“长期规划”那页:“您看,这是我们做的三年规划——第一年推靠垫、茶席等小件家居,第二年拓展床品、窗帘等大件品类,第三年打造‘苏绣生活体验馆’,把线上线下业务打通。我们不是一时兴起跨界,而是把家居线当成品牌第二增长曲线来做。”
顾砚深接着补充,拿起王姐做的靠垫样品递给林薇:“而且我们的跨界不是‘从零开始’,而是‘顺势延伸’。您看这个靠垫,用的是我们衬衫同款的亚麻面料,绣的是我们标志性的松枝纹,客户认知度和品牌辨识度都在。现在我们的老客户里,有30%都在关注苏绣家居产品,这就是我们的底气。”
林薇接过靠垫,指尖轻轻摸过上面的针脚,眼神里的犹豫渐渐消散。她翻了翻可行性报告,忽然指着“产品差异化”那栏说:“我之前在高端家居品牌做过,知道现在市场上不缺普通布艺家居,但缺有文化属性、有手工温度的产品。你们的苏绣工艺就是最大的差异化优势,要是能把这个优势放大,家居线肯定能做出特色。”
这话正好说到了苏晚星的心坎里,她笑着点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接下来,我们希望设计团队能把苏绣工艺和家居功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在保证纹样美观的同时,考虑靠垫的舒适度、茶席的耐用度。您之前做的传统纹样家居系列,正好跟我们的需求高度契合,不知道您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把‘苏绣家居’这件事做好?”
林薇看着桌上的样品和规划,又看了看顾砚深和苏晚星认真的眼神,终于露出了笑容:“说实话,来之前我确实有点顾虑,但现在听你们这么一说,反而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能把传统工艺融入现代家居,比在成熟品牌做重复的设计有意思多了。我愿意加入。”
第一个候选人顺利拿下,可生产管理岗的招聘却没这么顺利。接连面试了两个候选人,都因为“缺乏手工布艺生产管理经验”被否决了。直到第四天,候选人陈默的出现,才让事情有了转机。
陈默有八年布艺家居生产管理经验,之前在一家手工布艺品牌做过生产总监,对供应链对接、生产进度把控、品控标准制定都非常熟悉。可面试时,他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顾总、苏总,我了解到你们的苏绣工艺主要依赖绣娘工坊,而手工生产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绣娘的技术水平、生产速度都会影响交货期和品控。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