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秋意比春日更显沉静,星砚工作室的玻璃幕墙外,法国梧桐的叶片被风染成焦糖色,一片片打着旋落在临街的橱窗上——那里陈列着最新推出的“织梦系列”,真丝睡袍的衣角与同纹样的床品垂坠出一致的弧度,苏绣的竹影在午后阳光下交错,像是在玻璃上织了层流动的纱。
会议室内,顾砚深将最后一份季度报告推到会议桌中央,封面的烫金字体“双领域协同战略复盘”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桌旁的人都带着几分松弛的笑意,陈默手里的咖啡还冒着热气,老张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供应链优化的后续计划,而苏晚星指尖捏着的,是一张从苏州蚕农合作社寄来的照片——照片里,蚕农们正捧着新收的蚕茧,背景是他们和星砚共同搭建的有机养殖大棚。
“截至Q3,家居线全球营收同比增长32%,服装线凭借‘同源纹样’系列,在欧洲市场的渗透率突破15%。”陈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轻快,他点击鼠标,屏幕上跳出一张全球地图,红色的光点密集地分布在东京、米兰、纽约、迪拜等城市,“更重要的是,‘跨品类复购’的客户占比已经达到28%,也就是说,每四个购买星砚产品的客户里,就有一个同时拥有我们的家居和服装。”他顿了顿,调出东京门店的客户留言截图,“有位日本客户说,‘家里的沙发、睡衣、甚至抱枕套都是同一款竹影纹,每天回家就像走进了自己设计的小世界’,这种‘场景共鸣’的反馈,最近在各门店的评论里占比超过了40%。”
老张放下笔,指了指报告里“供应链”那栏数据,眼角的笑纹里藏着骄傲:“苏州主基地的蚕茧供应量能满足70%的需求,浙江、四川的备用基地也通过了有机认证,上个月欧洲那批‘莲花纹’面料,从下单到交货只用了18天,比去年快了整整一周。”他从包里掏出一块叠得整齐的面料样本,米白色的底布上,桑蚕丝与有机棉交织出细腻的纹理,“这是新调试的‘四季款’面料,夏天用透气,冬天加层内衬就能保暖,家居和服装线都能用,现在已经接到了迪拜和纽约的预订单。”
苏晚星把照片轻轻放在桌上,照片里的蚕茧泛着莹白的光:“上周我去苏州,李合作社长说,今年蚕农的收入比去年涨了20%,还有三个年轻人回村学有机养殖了。”她顿了顿,指尖拂过照片边缘,语气里多了几分柔软,“我们常说‘可持续’,其实不只是供应链的稳定,还有这些工艺背后的人——他们愿意留下来,苏绣才有走下去的根。”
顾砚深看着她,目光里带着默契的认同。他拿起一支笔,在报告的空白处画了条延伸的线,一端连着“苏绣工艺”,一端连着“全球市场”,中间密密麻麻标注着“面料创新”“场景设计”“客户共享”三个关键词。“从去年春天第一次讨论‘双领域协同’,到现在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我们走了18个月。”他的指尖沿着线条滑动,“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话音刚落,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设计部的小陈抱着一摞草图跑进来,脸上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神情:“顾总、苏总,这是‘生活符号’地毯的最终方案,我们从全球客户的反馈里选了20个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洛杉矶客户的笔记本电脑、东京孩子的小熊玩具、迪拜的椰枣树、伦敦的雾中山峰,还有苏州的老槐树。”她把草图摊开,每一个符号旁都标注着对应的客户故事,“但刚才生产部说,用回收服装面料编织的话,颜色很难做到和苏绣线完全匹配,可能会影响纹样的呈现效果。”
苏晚星拿起一张草图,指尖停在“老槐树”的纹样上——那是苏州古巷里的那棵树,枝干用深棕色的回收面料编织,叶子则计划用浅绿的苏绣线点缀。“回收面料的颜色确实是个问题,但这正是‘可持续’的意义所在——不是追求完美的统一,而是让每一块面料的‘不完美’都成为独特的印记。”她抬头看向老张,“能不能让生产部试试渐变染色?把回收面料染成接近苏绣线的颜色,再保留一点点原始的质感,或许会更有味道。”
老张皱着眉想了想,随即点头:“可以试试,浙江的面料厂有过渐变染色的经验,我下午就联系他们打样。”他掏出手机,当场给工厂负责人发了条消息,屏幕亮起时,一条未读短信跳了出来,他扫了一眼,脸色微微变了变。
“怎么了?”苏晚星注意到他的异样,轻声问道。
“是苏州合作社发来的,说最近江浙一带连续下雨,蚕茧的湿度超标,可能会影响后续的织造质量。”老张把手机递过去,语气里多了几分凝重,“如果湿度降不下来,下个月要发往米兰的‘竹影纹’面料可能会延迟交货。”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刚才的轻松感消失不见。米兰的订单是和当地奢侈品百货La Rinascente合作的冬季限定款,一旦延迟,不仅会影响品牌信誉,还可能面临违约金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