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则带来了设计比赛中的热门图案样品,当她展示那件藏着抗菌标志的樱花图案睡衣时,博主惊讶地说:“这个细节太用心了!很多品牌只讲功能不讲设计,你们刚好相反,把技术藏在美学里。”这句话引发了强烈共鸣,当晚的定制订单量环比增长了150%。
首场直播的成功让团队信心大增,但苏晚星却注意到一个问题:“直播转化的客户大多集中在年轻群体,中老年客户还是觉得线上定制不踏实。我们得找个能覆盖不同年龄段的主播,或者调整直播形式。”
这时,老周带来了一个意外消息:“生产部有个老员工的爱人是本地电视台的家居栏目主持人,她对我们的柔性生产特别感兴趣,想做个深度报道。”苏晚星立刻抓住机会:“把报道改成‘直播探厂’,让她带着观众看看我们的生产线,从面料印染到智能模块组装,全程透明化展示。”
“直播探厂”选在周末下午开播,主持人带着镜头走进工厂:在面料车间,展示了“樱花图案”的印染过程,重点拍摄了抗菌因子的植入环节;在生产区,讲解了“标准模块+定制模块”的生产模式;在质检区,现场演示了抗菌效果测试和功能模块调试。当看到定制订单的配件通过智能系统精准分配时,主持人忍不住感叹:“原来定制产品也能做到高效又精准。”
这场直播吸引了大量中老年用户关注,很多人在评论区询问“如何预约上门测量”。技术部立刻在直播间挂载了“服务预约”链接,用户点击就能直接预约免费上门测量,当天就收到了三百多个预约请求。“这才是有效的直播,”苏晚星看着数据说,“不是硬卖产品,而是通过展示实力建立信任。”
随着直播的常态化,团队逐渐摸索出了不同的直播模式:工作日中午的“设计师小课堂”,由陈染和张诚轮流讲解面料选择和功能搭配技巧;周末晚上的“案例拆解会”,邀请定制客户分享使用体验;每月一次的“厂长面对面”,老周解答生产和交货相关的问题。李薇还借鉴了“公转私”的运营思路,在直播间引导用户加入定制社群,安排专人对接需求,社群用户的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出60%。
设计比赛进入决赛阶段时,团队决定将直播与决赛结合,搞一场“创意落地秀”。决赛当晚,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五十万,十位决赛选手依次展示作品,由专业设计师、品牌代表和网友共同投票。最终,“节气系列”面料图案、“适老化智能床”和“成长型儿童房”获得前三名。
直播现场,苏晚星当场宣布:“前三名作品将在一个月内上线定制平台,所有决赛选手都能成为品牌特邀设计师,未来可以参与联名系列开发。”这个消息让直播间瞬间沸腾,当晚的定制平台访问量突破百万,新增用户三十万。
比赛结束后,联名合作的邀约接踵而至。有非遗传承人联系陈染,想合作“传统纹样抗菌面料”;有智能家居品牌提出联合开发“跨品牌定制套餐”;甚至有出版社想把优秀设计作品整理成《家居定制创意集》出版。苏晚星从中挑选了三个方向重点推进:与金陵金箔传承人合作“非遗纹样系列”,将金箔元素融入抗菌面料设计;与知名插画工作室推出“艺术家居系列”,每件产品附带插画师签名证书;与母婴品牌联名“育儿定制套餐”,涵盖婴儿床、抗菌睡衣等全套产品。
这些联名系列通过直播首发,每次都能引发抢购热潮。在“非遗纹样系列”首发直播中,传承人亲自讲解纹样背后的文化故事,陈染则演示了纹样与抗菌面料的适配工艺。当展示出印着金箔牡丹图案的智能沙发时,直播间销量瞬间破百。有用户评论:“买的不只是家具,还是一件艺术品。”
营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销量增长,更是品牌价值的提升。设计比赛收集了两百多个可落地的创意,其中“用药提醒床垫”“成长型家具”等十个方案已正式上线;直播培养了一批忠实用户,形成了“分享-种草-定制”的良性循环;联名合作则让品牌从“家居定制”延伸到“生活美学”领域。
一个月后的数据复盘会上,李薇展示了亮眼的成绩:定制订单占总订单比例从35%提升至52%,新客转化率增长45%,社交媒体粉丝总量突破千万,其中小红书平台的“种草笔记”超过五万条。最令人惊喜的是,“情感类定制”订单占比从30%升至42%,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通过定制产品记录生活中的重要时刻。
会后,苏晚星收到了那位独居老人女儿的消息:她定制的“适老化智能床”已经送货安装,老人用了一周后特别满意,用药提醒功能帮他避免了两次漏服药物。消息后面附了一张照片:老人坐在床上,床头屏显示着“今日用药已完成”,床垫边缘的夜灯发出柔和的光。
苏晚星把照片转发到团队群里,写下一段话:“我们做营销创新,不是为了追求流量和销量,而是让更多人知道,定制可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可以承载他们的情感。接下来,我们要把设计比赛常态化,再拓展视频号直播渠道,让‘有温度的定制’触达更多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