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星刚在“用户代表参观生产线”的方案上签下字,办公桌上的专线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动的“海外事业部-张经理”字样让她心头一紧——这条线只在跨国业务出现紧急情况时才会使用,上次响起还是半年前解决港口清关问题。
“晚星姐,出事了!”张经理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明显的慌乱,“我们出口欧洲的首批‘抗菌面料智能沙发’,在德国莱茵TüV检测中被判定‘抗菌性能不达标’,现在德国《明镜周刊》已经发了报道,标题直接写‘中国定制家居品牌抗菌噱头破裂’,法国、意大利的经销商也纷纷发邮件要求暂停补货,还有三家合作商超把我们的产品下架了!”
苏晚星握着听筒的手指骤然收紧,指节泛白。莱茵TüV是全球公认的权威检测机构,他们的报告几乎等同于欧洲市场的“入场券”,而这批沙发是品牌打入欧洲中高端市场的关键——为了符合当地环保标准,团队特意调整了抗菌面料的配方,还额外做了三次国内第三方检测,怎么会突然不达标?
“检测报告具体怎么说?是所有批次都有问题,还是个别产品?”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她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有没有提到不达标的具体指标?是抗菌率不够,还是检测流程出了偏差?”
“报告说抽样的5件产品里,有3件抗菌率只有82%,没达到欧洲EN 标准要求的90%,还说面料里的抗菌剂含量低于我们提交的技术参数。”张经理的声音带着哭腔,“我已经联系了莱茵TüV,他们说检测过程没问题,还把检测视频发过来了。现在欧洲的社交媒体上已经吵翻了,有人说我们是‘欺诈式出口’,还有国内的代购在转发报道,说‘连国外都查出来了,国内卖的肯定更差’,天猫旗舰店已经有几十条退款申请,都备注‘担心质量问题’。”
苏晚星挂断电话,快步走到落地窗前。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楼下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可她却觉得浑身发冷——上次记者质疑是本土危机,这次却是波及国际市场的质量风波,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之前开拓欧洲市场的努力全白费,国内好不容易重建的信任也会彻底崩塌。
“晚星姐,你看到微博热搜了吗?”李薇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来,脸色惨白,“#中国定制家居欧洲检测不合格#已经冲到23名了,下面全是负面评论,还有人翻出上次的抗菌面料质疑事件,说‘上次是公关好,这次被国外实锤了’。公关部已经收到上百条媒体问询,还有消费者协会的电话,要求我们给出解释。”
苏晚星接过电脑,屏幕上的热搜词条下,负面评论正以每分钟几十条的速度增加:“之前还吹抗菌多厉害,原来只敢在国内骗骗消费者”“买了他们家的窗帘,现在越想越害怕,会不会有有害物质?”“建议有关部门查查,别让这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更让她揪心的是,之前合作的公益组织也发来消息,问“质量问题是否属实”,担心会影响即将启动的“成长型书桌”捐赠项目。
“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让海外事业部、质检部、技术部、公关部的负责人都过来,还有陈染和老吴,必须参加。”苏晚星合上电脑,声音冷静得近乎严厉,“李薇,你让公关部先发布一条‘暂停回应’的声明,就说‘品牌已关注到相关报道,正在紧急核查情况,将在24小时内给出正式答复’,避免过度承诺,但也不能让负面情绪继续发酵。另外,联系天猫、京东的运营团队,暂时下架所有出口同款的抗菌面料产品,给已下单的用户发私信,说明情况并承诺‘无条件退款+补偿200元优惠券’,先稳住国内消费者。”
十分钟后,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张经理把莱茵TüV的检测报告投影在幕布上,红色的“不合格”印章格外刺眼。质检部的王经理脸色凝重地说:“我们已经调取了这批出口沙发的生产记录,面料是上个月15号生产的,批次编号A,当时抽样检测的抗菌率是95.2%,符合欧洲标准,怎么到了德国就变成82%了?会不会是运输过程中出了问题?比如高温暴晒影响了抗菌剂活性?”
“不可能。”技术部的老吴立刻反驳,“我们特意用了耐高低温的包装材料,运输温度控制在5-30℃,而且莱茵TüV是在收到样品后48小时内检测的,时间上也没问题。我刚才对比了我们的检测报告和莱茵TüV的报告,发现他们的检测方法和我们有点不一样——我们用的是‘振荡烧瓶法’,他们用的是‘贴膜法’,会不会是检测方法的差异导致结果不同?”
陈染皱着眉摇头:“这两种方法都是国际通用的,虽然数值可能有细微差异,但不会差这么多。我刚才让实验室的同事用‘贴膜法’重新检测了同批次的备用面料,抗菌率是94.8%,还是符合标准的。这说明面料本身没问题,问题可能出在抽样环节——会不会是海外仓库发货时,错把普通面料的沙发当成抗菌款发出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