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砚深补充道:“我们可以共建实训基地,开放我们的工厂、展厅和研发中心,让学生实地了解环保材质的应用、成长型家居的结构设计,甚至参与真实的跨界项目。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借助学院的师资力量,完善时尚美学的课程体系。”
双方越谈越投机,李教授当场让人拿来了学院的课程设置手册,和苏晚星、顾砚深一起梳理合作方向。“我们可以分两步走。”李教授提议,“第一步,在现有时尚设计专业开设选修课,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内容侧重家居与时尚的融合、环保材质的时尚应用;第二步,等时机成熟,联合申报‘时尚家居美育’本科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苏晚星深表认同:“除了高校教育,我们还想面向社会推出系列美育课程。针对青少年,开设‘空间审美与环保家居’体验课;针对家长,推出‘亲子家居时尚搭配’ workshops;针对设计师和行业从业者,打造‘跨界时尚家居设计’进阶营。学院是否愿意派出师资参与这些社会课程的研发和授课?”
“当然愿意。”李教授立刻答应,“这对我们的老师来说,也是接触市场、积累实战经验的好机会。我们可以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和考核标准。”
会谈结束时,双方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走出东华时尚学院的办公楼,林晓忍不住感慨:“有了顶尖院校的支持,咱们的时尚教育项目起点一下子就高了。”
“这只是开始。”苏晚星望着远处的教学楼,“接下来还要对接更多不同类型的院校和机构,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而且专业人才的招聘也得抓紧,光靠合作院校的师资不够,我们需要有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加入。”
招聘工作同步启动,筹备组在行业内顶尖的时尚媒体、设计平台发布了招聘启事,岗位涵盖时尚教育课程研发总监、资深讲师、跨界项目运营等。要求明确而苛刻:不仅要懂时尚设计或教育,还要熟悉家居行业,认同环保理念,有跨界项目经验者优先。
招聘启事发布一周后,收到了上百份简历,但符合核心要求的寥寥无几。林晓拿着筛选后的简历,有些发愁地走进苏晚星的办公室:“苏总,大部分候选人要么懂时尚但不懂家居和环保,要么懂家居但缺乏教育经验,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太难找了。”
苏晚星接过简历,逐份翻看。其中一份简历引起了她的注意:候选人叫沈曼,曾在意大利马兰戈尼设计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在知名时尚品牌担任设计总监,三年前转型做青少年美育,创办的工作室主打“场景化审美培养”,但因为缺乏稳定的场景支持,规模一直做不大。
“这个沈曼很有意思。”苏晚星指着简历,“有国际时尚视野,有实战经验,还懂青少年美育,正好契合我们的需求。而且她做过场景化美育,应该能理解我们的核心理念。赶紧联系她,安排面试。”
面试定在公司的茶室,苏晚星和顾砚深亲自接待。沈曼穿着一身米色亚麻套装,搭配简约的银饰,长发束成低马尾,气质温婉又专业。刚坐下,她就主动开口:“苏总、顾总,我关注你们品牌很久了,尤其是你们在国际时尚设计周推出的联名款,把环保技术和时尚美学结合得特别好,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方向。”
“那你觉得,时尚教育和家居场景结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顾砚深率先发问。
沈曼不假思索地回答:“难点在于平衡‘审美’与‘实用’。很多家长觉得时尚就是‘好看’,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和环保安全;而做家居的又容易陷入‘实用至上’的误区,忽视了审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的想法是,把家居场景变成‘活的教材’,比如通过教孩子搭配窗帘和家具颜色,传递色彩美学;通过选择环保材质的家居,普及绿色理念;通过调整家具布局,培养空间规划能力。”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苏晚星和顾砚深的心坎里。苏晚星补充道:“我们不仅想做面向C端的美育课程,还想培养行业内的跨界人才。比如让时尚设计师懂家居的环保技术,让家居设计师懂时尚趋势,你觉得这个方向可行吗?”
“完全可行!”沈曼眼中闪过亮光,“现在跨界是大趋势,但行业间的壁垒太厚了。我之前和家居品牌合作时,就发现很多时尚设计师根本不懂环保材质的特性,设计出来的产品好看却不实用;而家居设计师对时尚趋势的敏感度不够,产品容易过时。如果能有专门的培训课程,打通这两个行业的认知壁垒,市场需求肯定很大。”
面试进行了两个小时,从课程研发思路到项目运营规划,再到行业未来趋势,双方聊得十分投机。最后,苏晚星直接发出邀请:“沈曼,我们希望你能加入,担任时尚教育项目的课程研发总监,全面负责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师资团队的组建。我们给你最大的自主权,也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