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悦酒店签约仪式的香槟气泡还没散尽,苏晚星的日程表已经被红笔圈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顾砚深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松江大学城的规划蓝图,玻璃上倒映着他眼底的沉凝:“签约只是开始,三个月内要完成校园初步规划、师资框架搭建、课程体系初稿,这三件事缺一不可。”
苏晚星将刚打印好的包豪斯课程大纲拍在桌上,纸页边缘被她指尖捏得发皱:“米歇尔教授那边已经把核心课程框架发过来了,但正如沈曼担心的,照搬肯定不行。你看这份空间设计课程,通篇讲个性化表达,中国家庭要的收纳功能、三代同堂的空间适配,提都没提。”
顾砚深转身接过大纲,钢笔在纸页上圈点勾画,墨痕凌厉:“本土化改编是根基,不能打折扣。明天让沈曼牵头,组建联合教研小组,包豪斯派来的教授、国内合作院校的骨干、咱们技术联盟的行业专家,一个都不能少。课程要做到‘三重融合’——国际理念与本土需求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设计美学与环保技术融合。”
话音刚落,林晓抱着一摞文件推门而入,额角带着薄汗:“顾总、苏总,松江大学城那块地的审批下来了,建筑设计院给了三个初步方案。另外,包豪斯总部推荐的五位核心教授已经确认行程,下周三抵达上海。还有,咱们发布的师资招聘启事,三天内收到了两千多份简历,其中不乏伦敦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的资深讲师。”
“简历筛选交给沈曼,重点看两点。”苏晚星抬眸,眼神锐利如锋,“一是是否认同可持续设计理念,二是有没有行业实操经验。光会讲课不行,得能带着学生做出能落地的产品。”
顾砚深补充道:“给客座教授名单加几个人——‘宝贝优选’的陈姐,她懂市场需求;环保材质领域的陈教授,技术功底扎实;还有日本那位收纳设计师,正好补全空间实用设计的短板。告诉他们,待遇上不设上限,但要求只有一个:每学期至少带一个真实项目进课堂。”
第二天一早,联合教研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就在临时租用的写字楼里召开。包豪斯派来的首席教授伯格曼刚落地上海,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带着厚厚的资料赶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敲了敲桌子,操着略带口音的中文:“包豪斯的教育精髓是‘动手做’,但中国市场有自己的逻辑,我尊重这种差异。但核心不能变——设计必须服务于人,必须敬畏自然。”
沈曼将准备好的调研数据摊开,每页都标注着不同城市家庭的居住需求:“一线城市小户型占比68%,收纳需求是首要痛点;二三线城市更看重家居的文化属性,中式元素接受度高。所以我建议,在基础课程里增加《中式家居美学》《空间收纳工程学》,实践课程要接入咱们联盟企业的真实订单,让学生设计的东西能直接对接量产。”
“我反对。”伯格曼的学生,年轻的设计师安娜皱起眉,“过于强调实用性,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设计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是被市场需求捆住手脚。”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气氛有些凝滞。苏晚星端起水杯,指尖轻轻摩挲杯壁,缓缓开口:“安娜教授,我见过太多天马行空的设计,最后只能躺在展馆里落灰。我们培养的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师。环保设计的本质,是让可持续理念走进千家万户,而不是停留在图纸上。”
她顿了顿,拿出一个竹制收纳盒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去年推出的产品,设计师就是从用户痛点出发,用低成本竹材做出了可折叠、多分层的收纳方案,一年卖出了五十万件。既实现了环保,又赚了利润,还让更多人认可了可持续理念。这难道不是创造力的体现?”
伯格曼拿起收纳盒,反复翻看,眼底露出赞许:“你说得对,设计不能脱离生活。安娜,我们要学习这种‘落地思维’。”他转头看向沈曼,“你的课程调整方案,我同意。但基础课程里的《材质探索》必须保留原汁原味,让学生先懂材料的本性,再谈如何应用。”
一场争论以共识收尾,教研小组的效率陡然提升。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每天泡在会议室里,逐字逐句打磨课程体系。顾砚深和苏晚星再忙,也会抽出晚上的时间参与讨论。有一次,为了《可持续设计伦理》这门课的课时分配,几个人从傍晚争论到深夜。
“这门课至少要占8个学分。”苏晚星坚持道,“现在很多设计师为了追求利益,会打环保擦边球。我们必须让学生从入行起就明白,设计不仅有审美和技术,还有责任。”
顾砚深点头附和:“可以邀请行业内的‘反面案例’来讲课,比如那些因环保不达标被下架的产品设计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违背伦理的代价。”
伯格曼对此深表认同:“包豪斯百年前就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这门课不仅要教,还要考——期末让学生去调研一个污染企业,设计改造方案,方案要能落地,还要有成本核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