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的道民们一开始还只是好奇地看着,待到看清这新犁实实在在的好处后,顿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惊叹和议论。“快看!转弯真利索!”“老天爷,这得省多少力气啊!”“耕得也更深更匀称!你看那土翻得多好!” 他们的眼睛亮了,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太清楚这省下的力气和提升的效率意味着什么了!那可能是多开垦几分荒地,可能是抢在春雨前播完种,可能是秋天多收几石活命粮!这是实打实的神器啊!
“天师慈悲!天师造出神器了啊!这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那操作新犁的老农激动得几乎要老泪纵横,他停下犁,快步走到张道陵/顾炎武面前,就要行大礼,被天师连忙扶住。
此刻,张道陵/顾炎武那张常常带着沉郁思索之色的脸上,露出了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抹真正发自内心、如同拨云见日般的舒畅笑容。这笑容冲淡了眉宇间的凝重,显得格外温暖而富有感染力。他看着周围道民们脸上洋溢着的、近乎崇拜的感激与希望,看着赵升等弟子眼中闪烁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仿佛在说“看,我们造的!”),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慰藉与满足。这感觉,比炼出一炉子不知道有没有用的丹药爽多了!
这并非什么能引动天雷地火的惊天符法,也非能点石成金、让人立地飞升的玄奇丹术,仅仅是一件能让农夫在劳作时省些力气、能让土地多产出几斗粮食的普通农具。但在他(顾炎武)看来,这朴实无华的创造,远比任何玄妙高深的道法都更接近“道”的真谛——那便是脚踏实地,利济苍生。
“诸位父老乡亲请起,”他朗声对周围纷纷躬身行礼的民众说道,声音清晰地传遍田埂,“此犁尚属初成,还有许多可改进之处。日后还需各位在实际使用中,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使其愈发完善好用!格物堂,今后便专做此等‘利物之用’的实在学问。凡我道众,或周边乡邻,有擅长工匠之术、通晓水利之要、略懂医道之理者,皆可来堂中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共同为造福这一方乡梓出力!”
他的话语,如同温润的春雨,带着实实在在的希望和力量,悄无声息地沁入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一种名为“实践”、“创新”与“共享”的种子,伴随着曲辕犁带来的震撼,开始在这片偏远的、由天师道影响的土地上,悄然破土,生根发芽。已经有人在打听加入格物堂需要什么条件了。
可以想见,这消息会像长了翅膀的山风一样,迅速传遍鹤鸣山周边乃至更远的村落。天师不再只讲玄奥难懂的经文,反而造出了利于耕作的“仙犁”,这前所未有的奇闻,必将吸引越来越多附近村落的手艺人、经验丰富的老农、熟悉水脉的匠人乃至略通医术的草根郎中们的注意。鹤鸣山,要变成蜀中的“科技创新中心”了!
而在不远处的人群外围,一个身着粗布衣衫,身形略显单薄,却难掩其眉宇间清秀与目光中灵动思索光芒的少年,正踮着脚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架被众人围观的曲辕犁,以及那位被簇拥着、气质独特的天师。他是随叔父来蜀中游学、暂时借居在附近道观旁小屋的琅琊少年,名为诸葛均。
“格物……致知……利物之用……”他低声反复咀嚼着这几个从天师口中听到的、与他以往所学经义截然不同的新鲜词汇,只觉得胸膛间有一股奇异的热流在涌动,这感觉比背诵那些微言大义的圣贤文章时,更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与踏实感。(诸葛均内心:这学问,好像有点意思……)
精舍内,灯火如豆。张道陵/顾炎武在记录他思想与见闻的《日知新录》竹简上,用端正有力的笔触,郑重地添上一行新的字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则事半而功倍,民受其泽,此乃实学之基,亦为大道之行也。”
笔锋稳健落下,他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车轮,因这小小的、不起眼的曲辕犁的诞生与应用,而在蜀中这片土地上,发出了一丝微不可察、却又坚定无比的偏移之声。这声音,正悄然汇入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奏之中。
(张道陵/顾炎武:搞定!农业科技点+1!下一步,看看能不能搞点水利工程……嗯,任重道远啊,不过,有意思!)
(第四章 完)
喜欢东汉:格物致癫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东汉:格物致癫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