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越吃越干,她又摸出陈婆婆给的凉糕,井水镇过的凉糕还带着淡淡的凉意,红糖浆在舌尖化开,甜丝丝的。吃到一半,她突然停住 —— 凉糕盒子上印着 “陈婆婆手工凉糕,传承三代”,这行字被红糖渍糊了一半,却像根针,轻轻扎了她一下。
“传承三代……” 她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笔记本。陈婆婆总说 “这方子是婆婆传我的,不能改”,周叔念叨 “我爹教的捶粉要 180 下,少一下都不筋道”,刘叔也提过 “顺时针揉面是祖宗定下的规矩”…… 这些话像散落的珠子,之前被她归在 “情分记录” 里,没太在意,此刻却突然在脑海里串成了线。
吴梦琪猛地坐直身体,翻回守旧型客户那页,盯着陈婆婆的需求栏。之前写的 “短期需求”“长期需求” 都围绕利润和操作,却没提最关键的 —— 老人反复强调的 “婆婆传的手艺”。她又翻到周叔的记录,利润需求写得清清楚楚,可周叔蹲在老坛前说 “这坛水比我儿子岁数大,不能在我手里断了” 的语气,比算货款时认真十倍。
“难道…… 我漏了什么?” 她的心跳开始加速,指尖快速翻动笔记本,寻找所有老字号商户提到 “祖辈”“传承” 的记录。果然,每一页都有类似的话:
张老板:“我爷爷的火锅底料方子,辣椒要炒到‘见红不见焦’,这点不能变。”
王婶:“我娘说酱菜要‘晴日晒,雨天收’,不然容易坏。”
李大爷:“茶叶要‘手摘三叶,一芽二叶’,我爹当年就是这么教的。”
这些话被她潦草地记在页边,有的甚至被墨水盖住了一半,显然之前没当成重点。吴梦琪的手指悬在纸上,突然觉得这些字迹变得沉甸甸的,比任何订单数据都有分量。她之前总想着 “帮他们多赚钱”“降成本”“扩销量”,却没真正听懂这些话里的分量 —— 对老字号来说,赚钱重要,但 “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比赚钱更重要。
“原来如此……” 她靠在墙上,长长地舒了口气,后背的凉意让她更加清醒。杨老说 “情分要记在心里”,她记住了商户的喜好和忌讳,却没真正钻进他们的心里,没读懂那份藏在 “老规矩”“老法子” 背后的执念。这才是所有老字号最核心的需求,是比利润、订单更重的根基,就像老坛的底卤,没了它,再好的辣椒也泡不出那股酸香。
吴梦琪抓起红笔,在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画了个大大的红框,写下 “核心需求补充:手艺传承的认可与延续”。笔尖划过纸面,力道大得几乎要戳破纸页:
所有老字号商户均反复提及 “祖辈传艺”,视 “手艺没丢” 为最高荣耀;
利润需求需与传承需求结合,例如:“帮周叔申请非遗,既保手艺又提销量”;
沟通时需强化 “新方法是为了更好地传手艺”,而非 “丢掉老规矩”。
写完这些,她感觉心里堵着的石头突然落了地。之前和陈婆婆提直播时,老人总推脱 “学不会”,现在想来,不是学不会,是怕 “对着手机卖凉糕,丢了婆婆的脸”;周叔愿意试线上,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想让 “儿子知道,爹的手艺能跟上时代,不丢人”。这些藏在利润背后的情感需求,才是打开老字号心扉的真正钥匙。
窗外的云絮散了些,月光漏下来,照亮床脚的纸箱,里面堆满了她收集的老字号物件:周叔捶粉的木槌碎片、陈婆婆包凉糕的蓝布帕子、刘叔炸麻花的祖传铁锅照片。这些之前被她当成 “情分纪念” 的东西,此刻突然有了新的意义 —— 它们是传承的载体,是比订单更珍贵的 “本分”。
吴梦琪重新整理客户分类表,在每个商户的需求栏最顶端,都加上了 “传承需求”:
陈婆婆:“需在直播中强调‘按婆婆方子制作’,展示蓝布帕子包凉糕的细节,让她觉得‘手艺被尊重’。”
周叔:“申请‘磁器口老坛酸辣粉’地域认证,包装印上‘1998 年洪灾护坛’故事,满足‘手艺被记住’的需求。”
刘叔:“给新口味麻花设计‘传承款’包装,印上‘顺时针揉面’的老规矩,让他觉得‘创新没丢根’。”
笔尖在纸上飞舞,之前觉得杂乱的记录渐渐变得清晰,像理通顺的线团。她发现,当把 “传承需求” 放在首位时,很多之前的难题都有了答案:陈婆婆的适老化服务不仅是简化操作,更要让她感受到 “老手艺在线上也受尊重”;周叔的冷链优化不仅是降成本,更是为了 “让更多人吃到没走样的老味道”。
墙上的挂钟指向凌晨三点,滴答声在寂静的屋里格外清晰。吴梦琪的眼皮开始打架,指尖的墨水蹭到了脸上,她却笑着抹了把脸,把笔记本抱在怀里。这十平米的出租屋,此刻像个藏满宝藏的密室,而她刚刚找到打开密室的钥匙 —— 那些藏在市井烟火里的传承执念,那些比利润更重的情感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