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里的化肥堆得不多,都是袋装的碳酸氢铵,袋子上印着“国营上海化肥厂”的字样。李振邦心里着急,要是化肥不够,剩下的麦田怎么办?“张站长,你再想想办法,能不能从其他农资站调运一批?马陆乡的两百多亩小麦,关系到几百户社员的生计,不能出岔子。”
张站长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试试联系市区的农资站,他们那边库存可能多一点,不过需要时间,大概明天上午能到货。”
“太好了,谢谢张站长!”李振邦松了口气,“那先把库存的化肥给我们,我们先用着,等明天新化肥到了再接着追肥。”
张站长点点头,让工作人员给李振邦装化肥:“一共二十袋,够你们用三分之一了,记得告诉社员,按比例撒施,别用多了,不然会烧根。”
“我知道,谢谢提醒。”李振邦接过化肥,联系了合作社的社员,让他们派拖拉机来拉化肥,自己则骑车往合作社赶。
回到合作社时,社员们已经开始用库存的化肥追肥了。张强正在指导大家按比例撒施,告诉大家每亩地撒多少,怎么撒才能均匀。“大家注意,化肥不能撒在麦叶上,要撒在麦垄间,不然会烧叶。”张强喊着,手里拿着个小铲子,给大家示范。
林淑娴带着扫盲班的学员也来了,她们帮着给社员们递化肥袋,还帮着巡查,发现有撒多了的地块,就赶紧用土盖住,避免烧根。“淑娴妹子,你看这块地,化肥撒多了,俺赶紧盖了点土,应该没事吧?”王秀兰指着一块麦田,有点担心。
“没事,盖了土就好,以后撒的时候注意点,按比例来。”林淑娴说,“我今天教大家认了‘化肥’‘撒施’‘烧根’这些字,等会儿我给大家讲讲怎么正确使用化肥,避免出问题。”
中午,张阿婆和李大娘提着竹篮来了,里面装着凉白开、红薯和煮鸡蛋,给大家送水、送吃的:“大家歇会儿,喝口水,吃点东西再干,别累坏了。”
社员们接过红薯和鸡蛋,坐在田埂上吃起来,虽然简单,但大家吃得很香,聊得很开心。“等新化肥到了,把剩下的麦田追完肥,小麦就能好好孕穗了,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老周说,手里的红薯啃得津津有味。
“是啊,多亏了李科长,不然俺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杨说。
下午,合作社的拖拉机把库存的化肥拉来了,社员们赶紧接着追肥。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也来了,他们放学后就直奔合作社,帮着给社员们递化肥袋,还帮着巡查地块,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带着笑容。“李叔叔,我们也能帮着追肥了!”陈向阳喊道,脸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红领巾都湿透了。
第二天上午,农资站的工作人员把新化肥送来了,一共四十袋,正好够追完剩下的麦田。社员们接过化肥,按比例撒施,每个人都很认真,生怕撒多了烧根,撒少了没效果。
中午时分,所有麦田的追肥工作终于完成了。社员们站在田埂上,看着浓绿的麦田,麦穗渐渐长大,茎秆挺拔,心里充满了期待。“太好了,肥都追完了,小麦肯定能长出饱满的籽粒!”王社长激动地说,“我代表合作社的全体社员,谢谢大家!要是没有你们,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振邦说,“合作社是个集体,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的几天,李振邦每天都去合作社,查看小麦的孕穗情况。追肥和绑支架的效果很明显,小麦的穗苞越来越大,颜色从嫩黄变成了浅绿,茎秆也越来越粗,再也不用担心倒伏了。社员们忙着给小麦浇孕穗水,保证水分充足,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
张强的农机维修站也很忙,周边几个合作社的农民都来找他修农具,他还根据大家的需求,改进了追肥用的粪勺,让粪勺的撒肥更均匀,减少浪费。王师傅的合作社也接到了很多订单,生产竹支架的配件、追肥用的粪勺,每天都忙到深夜。
林淑娴的扫盲班也调整了课程,增加了小麦孕穗期管理的教学,还邀请了合作社的农技员来上课,给大家讲解小麦穗粒发育的知识。学员们都很认真,不仅学会了认字,还掌握了很多实用的农业技能,有的学员甚至能帮着农技员指导其他社员管理麦田了。
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还经常去合作社帮忙,给张强打下手,学习农机维修知识,还帮着社员们浇孕穗水、巡查麦田,发现有麦秆倒伏的,就赶紧扶起来绑好。张强也很乐意教他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五月底,小麦的穗苞终于完全展开,进入了扬花期。麦穗上长出了细细的花蕊,风一吹,花粉飘散,落在其他麦穗上,完成授粉。站在田埂上,能看到麦田里弥漫着淡淡的花粉,闻起来有股淡淡的甜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