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条要弯得稍微有点弧度,这样才能把麦秆扶起来,又不压坏茎秆。”张强拿着一根弯好的支架,给大家示范,“接口用麻绳绑紧,不然刮风容易散。”
王师傅也来了,他骑着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一把篾刀和一把剪刀:“俺来帮忙,俺劈竹子有经验,保证做得又快又好。”
王师傅拿起一根竹条,用砍刀几下就削得光滑,再用篾刀劈成细条,动作熟练,很快就劈出了一大堆,看得孩子们直拍手:“王师傅,您太厉害了!”
林淑娴带着扫盲班的学员也来了,她们大多是合作社的妇女,手里拿着麻绳,帮着把做好的支架绑在麦秆上。“淑娴妹子,这支架怎么绑才不压坏麦穗?”王秀兰拿着支架,有点不敢下手。
“你把支架插在麦垄间,离麦秆一拳远,再用麻绳轻轻绑在麦秆中部,别绑太紧,留一点空隙,让麦秆能继续生长。”林淑娴一边示范,一边说,“我今天教大家认了‘孕穗’‘倒伏’‘支架’‘追肥’这些字,等会儿大家绑支架的时候,咱们再复习复习,记牢了以后用得上。”
王秀兰跟着林淑娴学,很快就掌握了技巧,绑得又快又好:“淑娴妹子,你教得真好,俺不仅学会了绑支架,还认了这么多字,以后俺也能给合作社写通知了。”
“你学得认真,肯定能学会。”林淑娴笑着说。
下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太阳把麦叶晒得有点发蔫,社员们却没停下手里的活,依旧忙着绑支架、追肥。张阿婆提着竹篮,在田埂上来回走,给每个人递水、递毛巾,竹篮里的搪瓷缸换了一波又一波,凉白开也添了好几次。
“大家歇会儿,喝口水,别中暑了。”张阿婆喊着,给李振邦递上毛巾,“你看你,汗都流到眼睛里了,快擦擦。”
李振邦接过毛巾,擦了擦脸,毛巾瞬间湿透了。“没事,不热,多干点活,小麦就能长得更好。”他笑着说,接过搪瓷缸,喝了一大口凉白开,清凉的水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舒服多了。
傍晚时分,第一批支架终于绑好了。看着麦田里一排排整齐的竹支架,麦秆被扶得笔直,再也不用担心倒伏了,社员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支架绑得真好,有了它,小麦肯定能好好孕穗!”老周拍着手,看着自家的麦田,眼里满是期待。
“是啊,多亏了张同学,想得真周到。”老杨也说,“以后俺们种地,也能用上这些好办法了。”
张强看着自己设计的支架,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出了个主意。以后我还要设计更多实用的农具,帮大家减轻劳动强度。”
李振邦骑车回城时,天已经快黑了。路过扫盲班时,里面还亮着煤油灯,林淑娴正在给学员们批改作业。作业是让大家写“孕穗期小麦管理步骤”,虽然字迹歪歪扭扭,但每个人都写得很认真,步骤也很清晰。“淑娴,辛苦了,早点回家。”李振邦走进去,递过一杯水。
林淑娴接过水,喝了一口,笑着说:“不辛苦,大家都在为小麦孕穗忙活,我也想多做点。今天学员们都很认真,不仅学会了认相关的字,还掌握了孕穗期的管理步骤,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你想得真周到,扫盲班办得越来越好了。”李振邦说。
回到弄堂时,张阿婆正在厨房里做饭,锅里的玉米粥咕嘟咕嘟响,香味飘满了屋子。“回来了?支架绑好了吗?”张阿婆迎上来,接过他手里的自行车,“俺给你留了鸡蛋羹,热着呢,赶紧吃。”
李振邦洗了洗手,坐在桌边吃饭。鸡蛋羹很嫩,带着淡淡的葱花味,是张阿婆特意给他做的。“支架都绑好了,小麦再也不用担心倒伏了。”李振邦说,“多亏了张强的设计,还有大家一起帮忙,不然真就麻烦了。”
“那就好,”张阿婆说,“这孕穗期是关键,可不能出岔子。俺明天去合作社,给大家送水、送吃的,让大家有精力干活。”
第二天一早,李振邦刚到局里,就接到了王社长的电话。王社长的声音带着焦急:“李科长,不好了!合作社的化肥不够了,剩下的麦田还没追肥,要是追不上肥,麦穗长不大,今年的收成就会受影响!”
李振邦心里一沉,挂了电话就抓起外套,往国营农资站赶。化肥是孕穗期的关键,要是不够,小麦籽粒肯定不饱满。到农资站时,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都是周边合作社的农民,手里拿着化肥票,焦急地等待着。
农资站的张站长见李振邦来,赶紧迎上来:“李科长,你怎么来了?是不是马陆乡的化肥不够了?”
“是啊,张站长,”李振邦说,“孕穗期的小麦急需化肥,你看能不能优先给我们调运一批?剩下的一百多亩麦田,要是追不上肥,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张站长叹了口气,带着李振邦去仓库查看:“不是我不想优先,是最近周边几个合作社都在给小麦追肥,化肥库存已经不多了,剩下的这点,最多够你们合作社用三分之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