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积雪渐渐融化,青砖地湿漉漉的,踩上去黏着泥点。张阿婆正蹲在托儿所门口,把孩子们的棉袄一件件晾在竹竿上,阳光穿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棉袄上,泛着柔和的光。她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一件磨破袖口的小棉袄,嘴里念叨着:“天快暖了,棉袄得补好收起来,明年还能穿。”
林淑娴抱着安安走过来,孩子穿着薄薄的小褂子,手里攥着本翻得卷边的儿童识字册,是陈向阳用过的旧书。“阿婆,今天扫盲班要教大家认‘开学’‘课本’‘文具’这些字,好多学员家里有孩子要上学,想学着给孩子写请假条、记作业。”她把安安放在小板凳上,安安立刻爬过去,捡起地上的小石子,在湿泥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字,嘴里喊着“爸,字”。
李振邦穿着藏青色的干部服,袖口依旧卷着,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给王大爷带的感冒药——王大爷感冒了,前几天打电话说咳嗽得厉害。“阿婆,淑娴,早。”他弯腰摸了摸安安的头,“今天去街道办对接开学的事,有居民反映,好几户困难家庭的孩子买不起课本和文具,开学要耽误,我去看看能不能协调学校和供销社,申请点补助。”
刚走到弄堂口,就看见陈向阳背着书包,和几个同学站在路边,脸上带着愁容。“李叔叔,你好。”陈向阳看到李振邦,走过来小声说,“我同学小明,家里没钱买课本和文具,他爸妈都在工厂上班,工厂最近效益不好,工资没发,他说不想上学了。”
李振邦心里一沉,开学是大事,不能让孩子因为没钱就辍学。“小明在哪?我去看看他。”他跟着陈向阳,走到弄堂尽头的一间小平房,小明正蹲在门口,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课本上的字,脸上满是羡慕。
“小明,你怎么不去上学?”李振邦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
小明抬起头,眼里含着泪:“李叔叔,我没有课本和文具,没法上学。”他的衣服洗得发白,袖口磨破了,鞋子也不合脚,脚趾露在外面。
小明的妈妈从屋里走出来,红着眼圈说:“李副局长,俺也想让孩子上学,可俺们实在没钱,工厂三个月没发工资了,俺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买课本文具。”
“大嫂,你别着急,孩子上学的事,我来解决。”李振邦掏出笔记本,记下小明的名字和年级,“课本我帮你向学校申请,文具我来想办法,明天一定让小明按时上学。”
从小明家出来,李振邦直接去了街道办,找到王主任。“王主任,辖区内有好几户困难家庭的孩子,因为没钱买课本文具,没法开学,你看能不能帮着向教育局申请一批免费课本,再协调供销社,批点平价文具?”
王主任叹了口气:“李副局长,我也接到反映了,教育局那边有政策,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免费课本,但文具得自己买,供销社的文具凭票供应,而且价格不便宜,我也正愁这事呢。”
“文具的事我来想办法,”李振邦说,“我发动局里的民警和合作社的社员,捐点旧文具,再用局里的福利经费,买些新的,一定不能让孩子耽误开学。”
从街道办出来,李振邦又去了学校,找到校长。校长很支持:“李副局长,困难家庭的免费课本我们已经申请了,明天就能到位,就是文具确实是个问题,很多孩子都缺笔和本子。”
“校长,你放心,文具明天我一定送过来。”李振邦说,“另外,学校的教室窗户有点破,冬天漏风,春天风大,能不能帮着修修?我让合作社的王师傅来帮忙。”
校长点点头:“太好了,谢谢李副局长,孩子们在破窗户的教室里上课,确实容易感冒。”
回到局里,李振邦召集民警,发动大家捐旧文具,还从局里的福利经费里拿出一部分,让老吴去供销社买新的铅笔、本子、橡皮。“大家家里有孩子不用的旧文具,都带来,干净能用的就行,别浪费,这些文具能让困难家庭的孩子按时上学。”
民警们都很积极,有的带来了旧课本,有的带来了多余的铅笔和本子,老吴从供销社买了五十套新文具,装了满满两大筐。
下午,李振邦带着文具,去了小明家,把新文具和申请到的免费课本递给小明。“小明,明天就能去上学了,要好好学习。”
小明接过课本和文具,激动得说不出话,眼泪掉了下来:“谢谢李叔叔,我一定好好学习。”
小明的妈妈拉着李振邦的手:“李副局长,你真是个好人,俺们一辈子都忘不了你的好。”
李振邦又去了其他几个困难家庭,把课本和文具一一送过去,每个孩子拿到文具后,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张阿婆也听说了,从家里找出孙子张强用过的旧书包,洗干净后,送给了几个没有书包的孩子:“这书包还结实,孩子们背着上学,别嫌旧。”
林淑娴也发动扫盲班的学员,捐了些旧文具和旧课本,还组织学员们,给孩子们包书皮,用旧报纸仔细包好,写上孩子的名字。“这样课本就不容易坏了,能多用几年。”林淑娴说,手里的书皮包得整整齐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