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大会开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张书记把修建蓄水池的计划和伊拉提出的“记工分、年底分红、优先承包”的方案一提出来,台下先是沉默,随即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社员,尤其是家里劳力多、又对药材种植抱有期待的,纷纷表示支持。经历过旱灾的苦,谁都明白水的重要性。用冬闲时间挣工分,为明年谋个好奔头,这账算得来。
王卫东甚至第一个站起来表态:“我同意!这是实实在在为集体谋福利的事!我带头参加劳动!”他的举动,带动了一批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年轻人。
反对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修建蓄水池的计划,以压倒性多数通过。
说干就干。腊月十五,天寒地冻,红星生产队的男女劳力们,却扛着铁锹、镐头、土筐,浩浩荡荡地开向了山脚那片低洼地。张书记亲自挂帅指挥,伊拉作为“技术顾问”(凭借她对地形和水脉的“独特见解”),也跟在队伍里。
北风呼啸,地冻得梆硬,一镐头下去只能留下个白点。劳动异常艰苦,但场面却热火朝天。人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破冰掘土,有的负责运送土方,有的负责夯实池壁。嘿呦嘿呦的号子声,铁器撞击冻土的叮当声,还有人们的说笑声,汇成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劳动交响。
伊拉年纪小,干不了重活,她就负责给大家烧热水,用大棉袄捂着送到工地上。她还把李大夫准备的预防冻伤和风寒的草药汤也提来。休息的时候,她就拿出自己的小本子,根据实际开挖的情况,微调着蓄水池的深度和形状,确保能达到最佳蓄水效果。
系统也没有闲着。伊拉暗中消耗了500积分,使用了【区域发展引导】中的一项辅助功能:【短期劳动力效能微幅提升】。效果并不玄幻,只是让参与劳动的社员更容易集中精神,减缓疲劳感的累积,同时降低意外受伤的微小概率。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催化,让工程进度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稳步推进。
【成功引导并启动集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蓄水池),有效整合劳动力资源,展现初步的区域规划能力。奖励积分+400点。】
【使用系统功能辅助集体生产,契合第三阶段核心目标。奖励积分+100点。】
【宿主当前积分:7423点。】
工地上,王秀娟和伊爱国干得格外卖力。看着女儿小小的身影忙前忙后,看着眼前这片在集体努力下一点点成型的水池,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芒。他们知道,自家的闺女,是真的出息了,在为整个屯子谋福。
王卫东抢着干最累的活,汗水浸透了棉袄,结成了冰碴。但他似乎毫无所觉,反而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踏实感。用汗水浇灌的希望,远比用口号堆砌的空中楼阁来得真实。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一个深约两米、面积约半亩的简易蓄水池雏形,终于出现在了山脚下。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加固和防渗处理,但已经具备了蓄水能力。只等来年春天冰雪消融,山上的雪水汇入,它就将成为红星生产队的第一个“人工湖”。
站在新修的水池边,看着冻得结实的池底和四周堆积的新土,全体社员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个冬天,他们没有猫冬,而是用自己的双手,为未来打下了一份坚实的基业。
伊拉搓着冻得通红的小手,心里充满了希望。蓄水池只是第一步。有了水,有了土地扫描数据,有了逐渐普及的文化知识,有了团结一心的社员,红星生产队的未来,一定会像这池即将到来的春水,充满生机。而她,将继续用自己手中的“系统”画笔,为这幅乡村画卷,添上更绚丽的色彩。风雪虽寒,但春天已在不远处招手。
正月在忙碌和期盼中过去,虽然碗里的吃食依旧稀薄,但有了蓄水池那坚实的轮廓和药材订单的盼头,社员们心里仿佛揣了个暖炉,连料峭的春寒似乎也不那么难熬了。
出了正月,地气开始回暖,冻土消融,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苏醒的腥甜气息。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即将拉开序幕。今年的春耕,与往年格外不同,因为它关系到口粮,更关系到那片寄托着额外希望的药田。
队部里,春耕生产会议的气氛严肃而热烈。张书记主持,伊拉、李大夫、几位老农,以及明显沉稳了许多的王卫东都参加了。会议的核心议题有两个:粮食作物和药材的种植计划与面积分配。
“首先得保证口粮!”一位老农敲着烟袋锅,语气不容置疑,“苞米、高粱、土豆,一样不能少!还得多种点晚田作物,防备夏天再旱。”
“药材也得种!”王卫东接过话头,他现在是药材种植的坚定支持者,“订单签了,不能失信。而且那是咱年底分红的指望!”
“理是这么个理,”张书记皱着眉,“可好地就那么多,肥力也有限。都种了药材,粮食减产,咱饿着肚子等年底分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