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的表彰大会在大礼堂召开,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张书记和王卫东胸戴大红花,从公社书记手中接过了写有“科学种田,沼气先锋”的锦旗。伊拉作为技术核心,虽然站在台下不太起眼的位置,但内心同样充满激动。这是对红星生产队全体社员辛勤探索和智慧的肯定。
然而,荣誉背后是更沉甸甸的责任。会后,公社书记特意留下了张书记、王卫东和伊拉。
“红星生产队的沼气搞得好,给全公社打了个样!”公社书记语气沉重了些,“但是,光你们一家好不行。上级指示,要尽快将成功经验推广开来。眼下春耕大忙刚过,正是搞建设的好时候。老张,卫东,还有伊拉小同志,公社希望你们能组织一个‘沼气技术推广小组’,到各生产队去指导,争取在今年内,让全公社至少有一半的生产队用上沼气!”
这个任务出乎意料的艰巨。张书记和王卫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脸上的凝重。自家摸索是一回事,要把这套尚未完全成熟、依赖诸多“土办法”和精细管理的技术推广到条件各异的生产队,并确保成功,难度可想而知。
“书记,我们一定尽力!”张书记率先表态,语气坚定。
“好!要人给人,要支持给支持!”公社书记用力拍了拍张书记的肩膀,“伊拉小同志,你是技术上的‘主心骨’,要多辛苦你了!”
伊拉深吸一口气,清晰有力地回答:“请书记放心,我一定把我知道的,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回到生产队,立刻召开了队委会扩大会议,伊拉、郑卫国、陈老栓以及沼气管理小组的核心成员都参加了。
“推广是好事,也是难事。”王卫东开门见山,“咱们自己搞,磕磕绊绊问题不少。现在要去教别人,怎么教?派谁去?去了怎么说?都得拿出个章程来。”
“最关键的是选址、建池、密封和日常管理。”伊拉梳理着思路,“我们可以把建池的步骤、材料配比、密封检验的方法,还有管理要点,编成一本小册子,画上图,尽量让大家一看就懂。”
“小册子好!”郑卫国赞同,“文字配合图示,比光靠嘴说强。这事我可以主要负责。”
“光有册子不行,还得实操。”陈老栓磕了磕烟袋锅,“我看,得办个培训班!把各队派来的人集中到咱这儿,现场看,现场学,现场动手!我老陈别的不敢说,这砌池子、抹灰的手艺,保管教会!”
“老陈叔这主意好!”伊拉眼睛一亮,“理论加实践,效果最好。还可以让各队先把建池的材料准备好,培训班结业,他们回去就能直接动手,我们推广小组再下去巡回指导,查漏补缺。”
方案初步确定,红星生产队立刻高速运转起来。郑卫国和几个有文化的知青连夜赶编《农村家用沼气池建造与管理简明手册》,伊拉负责审核技术细节并绘制关键部位的示意图。陈老栓则带着人在原来的沼气池旁边,又规划了一片实践场地,准备用于培训学员动手操作。
伊拉自己,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她意识到,目前这套系统对管理和维护的要求很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如何在推广中,尽可能降低技术门槛,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这是系统告诉她的词,意思是抗干扰、抗故障能力),是她必须思考的问题。
【宿主,可以考虑设计更简化的操作流程,并提供关键故障的排查指南。】系统提示。
“对,比如产气不足,可能的原因有哪些,一步步怎么排查,怎么处理,都要写清楚,让使用者自己能解决大部分常见问题。”伊拉在心里回应,同时拿出本子,开始梳理常见问题库和解决方案。
公社的通知下发后,各生产队反响热烈,但也夹杂着各种心思。有的队真心想学,派来了踏实肯干的泥瓦匠或脑子灵活的年轻人;有的队则持观望态度,随便派个人来应付差事;还有的队甚至带着几分不服气,想来看看红星生产队是不是真的那么“神”。
第一期“红星公社沼气技术培训班”在打谷场边的空地上正式开班了,来了二十多个学员,年龄、性格、文化水平各异。
开班第一课,由伊拉主讲沼气原理和好处。她尽量用最浅显直白的语言,避免使用太多专业术语。
“乡亲们,沼气说白了,就是粪肥、秸秆这些东西,在池子里闷着,不见空气,由一些看不见的小生命给‘吃’了,消化了,然后就产生这种能烧的气,剩下的渣和水还是好肥料……”她一边说,一边用自己画的示意图辅助讲解。
台下,有人听得津津有味,不停点头;有人一脸茫然,显然没太明白“小生命”是啥;还有几个年纪稍大、自恃有些经验的匠人,嘴角撇着,似乎觉得这丫头在故弄玄虚。
实践课阶段,问题更多。陈老栓现场演示砌筑池体、关键部位的抹灰技巧。轮到学员动手时,有的毛手毛脚,砖缝对不齐,砂浆弄得满地都是;有的则过于谨慎,半天砌不上一块砖;还有的对着图纸发愣,根本看不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