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里的通讯器刚归于沉寂,桌上的罗盘还泛着微光,残玉贴在罗令胸口,温热未散。他没动,只是低头看了眼腕表——信号切断前,通话持续了四分三十七秒。赵晓曼已经打开笔记本,调出卫星链路日志,指尖在键盘上敲得极稳。王二狗靠在门边,潜水服还没脱,湿漉漉的裤脚在地板上洇出一圈水痕。
“他们能监听,也能剪辑。”赵晓曼说。
罗令点头。他知道,那通电话一断,真正的风暴才刚开始。
果然,不到两小时,热搜就炸了。“中国渔船非法打捞南洋沉船”“考古变盗墓?罗令团队被指强占他国文物”——标题一个比一个狠,短视频里拼接了他们下潜的画面,配上煽动性解说,仿佛那艘船是被人从别国海底硬生生拖走的。
王二狗刷着手机,脸都黑了:“谁把视频流出去的?咱们船上可没这权限!”
赵晓曼抬头:“信号加密等级不够,卫星中转站可能被截流。但问题不在泄露,而在他们怎么解读。”
罗令走到桌前,把残玉轻轻放在罗盘上。青光再次浮现,四字铭文“罗赵共守”缓缓亮起,与罗盘上的刻痕严丝合缝。他没说话,只对赵晓曼使了个眼色。
她立刻明白。
“开直播。”她说,“把所有原始影像放出来,一帧不剪。”
操作台前,赵晓曼调出二十四小时无间断录像,从下潜准备、GPS定位、水深记录,到开启舱门的全过程,每一秒都叠加着地理坐标与《文物保护法》第十九条浮动字幕。她还插入了村民祖谱扫描件、族谱中“归舟九忌”的手抄页,以及青山村祭坛拓印的星图。
“这不是抢,是认亲。”她对着镜头说,“这艘船,是从我们村外海出发的。三百年前,它载药救人;三百年后,我们把它接回家。”
弹幕起初是乱的,质疑、嘲讽、地域攻击都有。但随着画面推进,当王二狗割手叩门、血滴纹心的瞬间,当罗盘青光暴涨、星图浮现时,评论区突然安静了一瞬,随即炸开。
“这仪式……我老家祠堂也有。”
“我外婆说过,血认门,心认根。”
“GPS坐标全程在咱们领海,谁抢谁?”
可还没等舆论稳住,某境外媒体请来的“专家”上了访谈节目,西装笔挺,一口流利中文:“从船体结构、装饰纹样到出土器物,都属于典型南洋风格,与中国传统造船体系无直接关联。所谓‘罗赵共守’,可能是后人伪造。”
王二狗气得拍桌:“放屁!那罗盘是我们祖上传的!”
罗令依旧没动。他当着直播镜头,再次取出残玉,贴近罗盘表面。镜头推至微米级清晰度,铭文重合的瞬间,连笔画的磨损缺口都完全对应。他没解释,只让画面静止十秒。
然后,赵晓曼接上一段录音——是村里八十多岁的李阿婆,用古越语方言念家训:“罗家守海道,赵家记星辰,双脉不断,舟不离岸。” 声音苍老,却字字清晰。
她又播放村民祭祀时的吟唱片段,与罗盘共鸣的频率波形图叠加显示,完全一致。
弹幕刷疯了。
“这口音!我舅妈就是这么说话的!”
“DNA动了,我老家在闽南,这调子一模一样!”
“不是风格像不像的问题,是血脉认不认的问题。”
王二狗看着屏幕,咧嘴笑了。他顺手从背包里掏出个竹雕,是昨晚闲着刻的——一个小罗盘,中间写着“罗赵共守”,边角还歪歪扭扭刻了四个字:“文化人”。
“我家娃拿它当拼图玩。”他举着镜头前晃了晃,“说以后要当考古队长。”
网友瞬间玩疯了。
有人把竹雕P成表情包,配上字:“文物回家,从我家娃开始。”
有人画罗令扛锄头,配文“挖的不是土,是历史”。
还有人做动图,赵晓曼玉镯发光,罩住整个青山村,底下写:“护村,我们是认真的。”
一夜之间,“文物回家”系列刷屏社交平台。连街头奶茶店都推出联名杯贴,印着小罗盘图案,扫码还能听一段古越语童谣。
最出人意料的是,一家游戏公司官微发声明:“即日起开发《青山村秘航》VR游戏,还原古村布局、沉船打捞、鱼鳞阵破浪等场景,所有收益捐入民间文保基金。特邀罗令团队担任文化顾问。”
赵晓曼看到这条时,正坐在船舱角落整理资料。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忽然轻声说:“原来故事真的能长出翅膀。”
罗令走过来,顺着她目光看了眼手机。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残玉握得更紧了些。
他知道,这场仗,不能再靠一个人走夜路了。必须让更多人看见光,听见声,记住根。
于是,他们决定把接下来的每一步都直播出去。
修复罗盘的过程、比对族谱的细节、村民口述的航海记忆,全都摊在阳光下。没有神秘,没有垄断,只有透明。
有质疑者问:“你们凭什么代表历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