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狗把三轮车停在工坊门口,跳下来时带倒了一捆竹片,哗啦一声散在地上。他弯腰去捡,罗令已经走过来,顺手扶起一根,指尖在竹节上轻轻一刮,露出底下淡黄的纤维层。
“这批料不错。”他说。
赵晓曼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图纸,听见声音抬头看了一眼。“县外事办刚打电话,说人提前到了,车已经进村口。”
罗令没应声,把竹片递还给王二狗,转身走进工坊。墙上挂着几组可拆卸的竹架模型,是前些日子按古法复原的通风粮仓结构,也是NASA那边最初感兴趣的东西。他取下最中间那个,检查卡扣是否松动。
外面传来引擎声。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停在晒谷场边,车门打开,下来两个穿西装的男人,其中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皮肤白得不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另一个是县外事办的小陈,快步走到前头引路。
罗令站在工坊门口,手里还拿着那个竹架。
“这位是史密斯先生,”小陈介绍,“国际航天机构材料研究顾问,专程来考察你们的竹器工艺。”
史密斯伸出手,罗令看了看,把竹架交给赵晓曼,才伸手握了一下。对方的手掌干燥,但动作很轻,像是怕碰坏什么。
“我看过你们水车系统的直播。”史密斯说话慢,但中文流利,“现在,我想知道——竹子,能不能上天?”
没人笑。
赵晓曼把图纸铺在竹桌上,打开投影仪。画面一闪,先是一片山林,接着镜头拉近,一群先民正在砍伐竹子,每根都选三年生,截口斜削,避免积水腐烂。
“这是我们整理的古法流程。”她说,“从选材、晾晒、熏蒸到拼接,全程不用金属钉,靠榫卯和藤条固定。”
史密斯俯身看投影,眉头微皱。“在太空站,材料要承受极端温差、辐射、微重力。竹子……有测试数据吗?”
“没有实验室报告。”罗令说,“但我们知道它怎么活下来的。”
他拿起一根剖开的竹子,递给对方。“你看这纤维,一圈圈螺旋排列,像不像你们用的复合材料?山洪来的时候,房子被冲歪,但竹架能自己回弹。这不是坚固,是柔韧。”
史密斯接过竹子,手指顺着纤维滑动。
“我们叫它‘动态承力结构’。”罗令继续说,“风越大,它越会把力传到地下。你们的舱体要是用这种逻辑设计,就不怕震动。”
弹幕开始滚动。
【农村大叔讲出了高分子材料课】
【这不比碳纤维便宜多了?】
【问题是,它能抗辐射吗?】
赵晓曼切换画面。这次是残玉投影中的新片段:先民在夜晚搭建高台,竹架顶端缠绕着某种灰白色泥浆,月光下微微反光。
“他们用山中白土混合竹沥涂在表层。”她解释,“我们做了简易检测,含微量稀土元素,能吸收部分紫外线。”
史密斯沉默了几秒,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们计划在近地轨道建生态种植舱。要求材料可回收、可降解、组装简单。你们的竹构系统,符合全部条件。”
他顿了顿:“我们想把它列入候选名单。”
现场安静了一瞬。
王二狗站在门口,手里的竹片差点掉下来。
“不是合作?”他忍不住问,“就……列个名?”
“第一步是评估。”史密斯说,“如果通过风洞、真空、辐射模拟测试,就会进入原型制造阶段。”
罗令点点头。“那我们需要做什么?”
“提供样品,记录工艺流程,接受第三方检验。”
赵晓曼立刻拿出登记本,开始列清单。罗令转身进里屋,从柜子里取出三组不同尺寸的竹构件,每组都标了编号和用途。
直播镜头一直开着。
弹幕突然炸开。
【青山村竹器要上天了?】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某些人还说这是落后手艺】
王二狗咧嘴笑了,正要说话,眼角忽然扫到工坊角落。一个穿灰衣服的男人正蹲在样品架旁边,手里拿着个小瓶子,往一根竹柱底部滴液体。
“哎!”他大步冲过去,“你干什么!”
那人猛地站起,瓶子往地上一摔,转身就跑。
王二狗一个箭步扑上去,两人撞翻了竹梯,滚在地上。罗令冲过来时,王二狗已经骑在那人身上,一只手死死掐住对方手腕。
“这脸熟!”王二狗喘着气,“赵崇俨手下那个技术员!上次调包文物就是他!”
罗令捡起地上的瓶子,闻了闻,脸色一沉。“酸性溶液,想腐蚀样品。”
他掏出手机,调出监控回放。画面清楚拍到那人换上搬运工衣服混进来,直奔最新一批送检的竹构件。
史密斯站在旁边,全程看着。
“这是……人为破坏?”
“不是第一次了。”罗令把视频投到大屏上,“他们不想让这些东西走出去。”
弹幕瞬间沸腾。
【卧槽真敢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