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书库的发现,如同在团队面前展开了一幅浩瀚的文明画卷。但生存的紧迫性,让他们无法沉溺于纯粹的求知。沈云疏很清楚,必须将那些古老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力量。
清晨,在例行的警戒换防和战斗训练之后,沈云疏召集了沈槐、林栖和周砚,在靠近洞穴入口、通风较好的地方,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践。地上铺开了一张她从书库中特意找出的、描绘着简易制陶场景的皮革卷轴。图中,一个工匠正在用手拨动一个圆盘,让另一只手中的泥胚随之旋转成型。
“这是……陶轮?”沈槐蹲下身,粗糙的手指小心地抚过卷轴上模糊的图案,眼中充满了惊奇。他之前参与烧制陶器,全靠手捏泥条盘筑,费时费力且形状难以控制。
“没错,爹。”沈云疏点头,她拿起几块前几天和林栖一起挑选、初步处理的粘土块,“手塑陶器效率太低,而且器壁厚薄不均,容易在烧制时开裂。若能做出这陶轮,哪怕是简化版的,我们就能制作更规整、更薄、容量更大的陶器。”
林栖拿起一块粘土,在手中捏了捏,感受着它的韧性和湿度。“原理不难,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一根立轴。难点在于如何让它转动顺畅且稳定。”
周砚虽右臂不便,但也凝神观察着图样,他用左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出简单的力学结构。“立轴需垂直,底部需稳固。圆盘与轴的连接处,最好有东西减少摩擦。”他看向林栖,“我记得书库里有些残破的玉片或光滑的石片,或许可以磨制后垫在中间?”
“可以一试。”林栖言简意赅,立刻起身去书库寻找合适的材料。
沈槐则负责寻找制作立轴和底座的木材。他对木材的特性颇有了解,很快选定了一段质地坚硬的栎木。沈云疏则带着阿禾和大丫,继续处理粘土,剔除其中的砂石和杂质,加水反复捶打、揉捏,直到粘土达到适合拉胚的柔软和韧性。
这项工作吸引了团队里其他人的注意。赵石和石头在完成陷阱巡查后,也凑过来帮忙搬运木料。春婶和王氏在准备午餐的间隙,不时张望几眼,眼中充满了期待。更好的陶器意味着更方便的烹煮、更多的储水容器,甚至未来可能实现的粮食储存。
与此同时,在洞穴另一侧较为干燥的角落,赵叶正在整理她和林栖日益丰富的“药圃”。说是药圃,其实是在平整过的地面上铺开的一张张宽大树叶和树皮,上面分门别类地晾晒着各种草药。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独有的清苦气息。
她小心地将新采来的石指甲铺开,这种草药叶片肥厚,对于促进伤口愈合有辅助效果。她又拿起几株接骨草,检查其干燥程度。周砚的手术虽然成功,但后续的恢复调理同样重要,这些草药不可或缺。
李老四抱着一些新劈好的柴火经过,看到赵叶忙碌的身影,脚步顿了顿。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开口:“赵……赵叶姑娘,我昨个儿去那边山涧打水,看到崖壁上长着几丛‘三七’,年份看着不短。那东西……对外伤淤血好像挺好?”他指了指北面的方向,声音里带着几分不确定的讨好,又夹杂着一丝久违的、展示自身价值的渴望。
赵叶闻言,惊讶地抬起头。三七确实是活血化瘀的良药,极为难得。她看了看李老四指的方向,微微蹙眉:“那边……是不是靠近王参事营地活动的区域了?”
李老四连忙摆手:“不远,但不在他们常走的路线上,隐蔽得很。我……我认得路,要是需要,我可以带林栖哥去。”他这些日子看得明白,这个团队里,林栖的武力值和野外生存能力是最顶尖的,要想去危险的地方,必须他出马。
赵叶没有立刻答应,只是记下了这个信息。“谢谢你,李四叔。这事我得先跟林栖哥和云疏姐说一声。”她语气平和,既没有过分热情,也没有流露出戒备。
李老四讪讪地点了点头,抱着柴火离开了。赵叶看着他略显佝偻的背影,心中微动。这个曾经的溃兵,似乎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
午后,林栖带着几片磨制得光滑温润的青玉残片回来了。与此同时,沈槐也初步将栎木立轴和底座削凿成型。在沈云疏的指导下,几人开始组装这原始的陶轮。
他们将坚硬的立轴底部牢牢嵌入厚重的木质底座中心挖出的凹槽中,确保其垂直。然后在立轴顶端,用韧性的树皮绳紧紧绑缚上一个由薄木板拼成的圆盘。最后,林栖将一枚打磨好的圆形玉片垫在圆盘与立轴接触的轴心处。
沈云疏深吸一口气,伸出手指,轻轻拨动木制圆盘。
圆盘先是微微晃动了一下,随即在玉片的润滑下,开始顺畅地旋转起来,发出轻微而悦耳的“嗡嗡”声。
“成了!”沈云墨第一个欢呼出声,周围围观的人们脸上也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看似简单的转动,却代表着技术上的一大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