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狂喜如同汹涌的潮水,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喧嚣与庆祝后,渐渐沉淀为一种踏实而充盈的满足感,弥漫在洞穴的每一个角落。盘踞在头顶的阴云被彻底驱散,阳光似乎都变得格外明亮温暖。但沈云疏和周砚都清楚,胜利之后的巩固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甚至更加考验一个集体的韧性。
彻底肃清坠星崖区域的零星残敌后,接下来的几天,团队的重心完全转向了两件事:彻底清点战利品,以及基于这些新获得的资源,规划未来的发展。
清点工作由沈槐总负责,王氏、春婶协助登记造册,几乎所有能动弹的人都参与了进来。这不仅仅是一次物资盘点,更像是一次对自身实力的全面检阅,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缴获的物资被分门别类,整齐地堆放在洞穴内新开辟出的几个储藏区。
兵器甲胄区最为醒目。从王参事部下和驯犬人那里缴获的完好或可修复的腰刀、长矛、猎叉等兵器足有三十多件,虽然制式不一,但保养得当,锋刃寒光闪闪。特别是从王参事亲卫那里得到的几把百炼腰刀,质地精良,让周砚都爱不释手。皮甲、藤甲甚至有少量破损的铁片甲加起来也有二十多副,经过清洗修补,足以让团队的主要战斗人员防护能力提升一个档次。弓弩的数量相对较少,只有七八副,但配套的箭矢却收集了近千支,这极大地缓解了远程火力的压力。
“这下好了!”赵石抚摸着一副鞣制坚韧的皮甲,脸上满是欣喜,“以后再对上敌人的弓箭,心里也踏实多了。”
石头则拿起一把沉甸甸的制式腰刀,呼呼挥舞了两下,咧着嘴笑:“这刀比咱们自己打的好用多了!”
周砚拿起一把弓,试了试弓弦,点了点头:“这些弓弩虽然不算顶级,但做工规整,射程和精度都比我们自制的要好。可以挑选几把好的,配给林栖和阿昌这样的精准射手。”
粮食物资区更是让人心安。王参事为了长期围困和挖掘,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粮食。光是未脱壳的粟米就有十几大袋,粗略估算足够他们现有人员食用大半年。此外还有不少脱壳的米麦、风干的肉脯、咸鱼、甚至还有几坛密封的酱菜和一小袋珍贵的盐。这些发现让负责后勤的王氏和春婶喜笑颜开。
“太好了!这么多粮食,这个冬天都不用发愁了!”春婶摸着饱满的粟米袋,眼眶都有些湿润,经历过饥荒的人,最懂得粮食的珍贵。
王氏则仔细检查着那些肉脯和咸鱼:“这些得好好晾晒一下,妥善储存,能吃很久呢。”
工具杂物区也收获颇丰。除了常规的斧头、柴刀、铁锹、绳索等,还发现了不少专门用于挖掘和冶炼的工具,如镐头、风箱、坩埚等,这显然是为挖掘“星铁”准备的。几个沉甸甸的木箱里,甚至还找到了不少火镰、火折子、油布、针线等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杂物。
“这些工具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沈槐拿起一个崭新的风箱,比划着,“以后冶炼金属,效率能高不少。”
最让人惊喜的发现来自王参事那座被重兵把守过的棚子。里面除了部分挖掘工具,还找到了几个结实的铁箱。打开之后,里面并非金银财宝,而是码放整齐的书籍、卷轴和一些奇特的仪器!有绘制精细的陵州及周边区域舆图,有关于矿物识别、冶炼技术的笔记,还有一些观测星象的简易仪具和记录。其中,一本用油布包裹、封面没有任何字迹的厚册子,里面赫然记录着王参事关于“星铁”的调查推测、挖掘进展,以及一些模糊的、关于“星铁”蕴含特殊力量、可能与古代祭祀有关的疯狂臆想!
“果然……他寻找星铁,目的并不单纯。”沈云疏翻阅着那本笔记,眉头微蹙。虽然王参事的许多想法看似荒诞,但结合地下书库中的某些记载,这“星铁”恐怕确实非同寻常。
“这些东西,比金银更有价值。”周砚沉声道,他明白知识和信息在乱世中的分量。
清点完毕,便是规划和建设。有了充足的物资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团队终于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
首要任务是改善居住和防御条件。洞穴虽然安全,但毕竟阴暗潮湿,长期居住并非最佳选择。经过商议,决定在不远离洞穴、地势较高且靠近水源的地方,开始筹建一片简易但功能分区的营地。
沈槐带着赵石、石头、李老四以及大部分男性成员,负责营地的规划和搭建工作。他们利用缴获的斧头和柴刀,砍伐木材,搭建牢固的木屋框架。得益于缴获的大量工具和绳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规划中的营地包括了居住区、工坊区、仓储区甚至还有一个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准备尝试圈养捕获的小型动物的饲养区。
周砚则负责营地外围的防御体系建设。他借鉴了之前防守洞穴的经验,在林栖的协助下,规划了了望塔、壕沟和多重栅栏。阿昌凭借着日益纯熟的弩技和沉稳的性格,被任命为了望警戒的负责人,带领几个年轻人轮流值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