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在暑气最盛的时节,林砚迎来了他真正的十七岁生日。没有大肆张扬,只是在家中,母亲精心准备了一桌他爱吃的菜,叔叔也难得提早下班,弟弟林岩虽然依旧沉迷游戏,但也别别扭扭地说了句“哥,生日快乐”。蛋糕上摇曳的烛光映照着家人温暖的笑脸,这种平淡真实的幸福,让林砚内心感到一种难得的宁静与满足。他闭上眼许愿时,脑海中闪过的,是对未来高中生活的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以及那些萦绕在心头、面容各异的同学身影。十七岁,像是一个小小的分水岭,隔开了懵懂轻狂的初中,迎向看似更加广阔却也注定更为复杂的高中生涯。
整个八月,时光仿佛被拉长,在蝉鸣与烈日下缓慢流淌。日子过得平淡,甚至有些过于安静了。刘姐自那日泳池一别后,果真如同人间蒸发,再未出现在林砚的生活里,连一条消息都不曾发来。这种突如其来的“断联”,起初让林砚有些许不适,但很快便被另一种规律所取代。他偶尔会想起她,想起她那些直白热烈的话语和最后那个带着些许反常温柔的眼神,但更多的,是一种“随她去吧”的淡然。他乐得清静,将更多时间投入到阅读和保持锻炼中。
与苏晚的联系,则保持着一种克制而稳定的频率。他知道她正处于考研备战的攻坚阶段,不忍过多打扰,但偶尔,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会收到她的视频通话邀请。屏幕那端的苏晚,总是扎着简单的马尾,穿着舒适的家居服,背景是堆满书籍的书桌。她脸上带着备考的疲惫,但看到林砚时,眼睛总会弯成温柔的月牙。他们聊得不多,有时只是互相看着对方学习,偶尔交流一下近况,苏晚会叮嘱他高中要注意适应,林砚则会让她别太累。这种隔着屏幕的、无声胜有声的陪伴,成了八月里一份独特的慰藉,维系着那条跨越空间的、微妙的连线。
夏沫依旧是那个活跃分子,虽然不能经常见面(她父母似乎加强了对她的“监管”),但消息从未间断,分享着她的假期趣事和对高中生活的种种幻想,像一只永远不知疲倦的快乐小鸟,用她的方式填补着林砚生活的空白。
当夏日的尾声伴随着几场秋雨悄然降临,开学的日子也步步临近。
开学报到这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母亲王彩云亲自开车送林砚去往江城一中。这所省内闻名的重点中学,校门口早已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充满了新学期特有的喧嚣与活力。当林砚推开车门,与母亲一同走下车的瞬间,仿佛自带聚光灯效应,周围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汇聚过来。
少年身姿挺拔,简单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穿在他身上却有种清冷出尘的气质。经过一个暑假,他的轮廓似乎更分明了些,褪去了些许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介于少年与青年之间的独特魅力。而身旁的母亲,岁月似乎格外优待她,优雅从容的气质与林砚的冷峻相得益彰。这对颜值超群的母子组合,立刻成为了校门口一道醒目的风景线,引来不少新生和老生的侧目与低声议论。
林砚对这类目光早已习以为常,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安静地陪着母亲办理各项手续。他之前就已经决定,并在母亲的同意下,在学校附近租住了一套小公寓,没有选择住宿,图个清静自在。
在公告栏找到分班信息,林砚的目光在名单上扫过,落在了“高一七班”上。他拿着报到材料,朝着教学楼走去。从校门口到教学楼的这一段路,他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注视。有高一新生好奇打量的目光,有高二学姐带着欣赏与探究的眼神,甚至还有高三学长略带玩味的审视。他目不斜视,步伐稳健,那股天生的冷漠与傲娇,无形中形成了一道屏障,将那些跃跃欲试想要上前搭讪的人都隔绝在外。
到达高一七班教室,里面已经来了不少同学,嘈杂声不绝于耳。母亲陪着林砚进去,和班主任简单打了个照面,寒暄了几句,大致就是“孩子拜托老师多费心”之类的话。流程走完,母亲温柔地拍了拍林砚的肩膀,眼神里充满了鼓励与信任:“小砚,高中加油,妈妈相信你。有什么事随时给家里打电话。”
“知道了,妈,路上小心。”林砚点点头。
送别母亲,林砚环顾了一下这间即将度过三年时光的教室。窗明几净,崭新的课桌椅排列整齐,黑板上还留着欢迎新同学的板报。他几乎没有犹豫,径直走向教室最后排,一个靠窗的位置。这里视野开阔,既能看清讲台,又能望向窗外的篮球场和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木,最重要的是,足够安静,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他刚坐下,放下书包,就明显感觉到有几道来自女同学的视线一直黏在他身上,她们互相推搡着,眼神里闪烁着想要靠近又不敢上前的犹豫。林砚对此视若无睹,自顾自地拿出新书翻阅,周身散发的“生人勿近”气息让那几个女孩最终只敢在原地窃窃私语,心中小鹿乱撞却不敢付诸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