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墨与硝烟的味道
凌晨三点十七分,《滨海晨报》编辑部像一艘搁浅在深海里的钢铁巨轮,沉寂得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呼吸声。唯有刘晓璐那张靠窗的办公桌,还亮着一盏孤灯,在无边的夜色里撑开一小片温暖的光晕,如同茫茫海雾中摇曳的灯塔。这个总爱把真相永远带着油墨香挂在嘴边的实习记者,此刻却对着电脑屏幕上那行闪烁的光标发起了呆,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微微颤抖着,仿佛下面不是冰冷的塑料按键,而是滚烫的岩浆。
空气中弥漫着速溶咖啡的焦香和打印纸的油墨味,这是她早已习惯的、属于深夜编辑部的独特气息。然而今夜,这些熟悉的气味在她敏锐的鼻腔里却发生了诡异的扭曲——咖啡的苦涩变成了硝烟的呛人,油墨的清香则混杂着铁锈与尘土的腥气。她甚至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像厚重的云层,沉甸甸地压在胸口,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理上的嗅觉错乱,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源自职业本能的警报。
人工智能难民教育计划...她低声念出屏幕上的标题,声音在空旷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突兀,连头顶老旧荧光灯管发出的声,在此刻听来也突然变得尖锐刺耳,像是某种不祥的预兆。这篇发表在《环球慈善周刊》电子版的通稿,排版精致,措辞华丽,配图更是精心挑选——一位身着剪裁合体的高级定制套装的金发女人,正温柔地将一台最新款的平板电脑递给难民营里的孩子。那孩子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背景则是一排排印着黎明慈善基金会醒目蓝色logo的帐篷,阳光明媚,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充满希望。
刘晓璐猛地拉开办公桌最底层的抽屉,动作带着一种近乎粗鲁的急切。她从里面翻出一叠照片,那是三天前,在陈子序那间凌乱的公寓里,趁他转身煮咖啡时,她用手机飞快偷拍下来的资料。她将照片一张张摊在桌面上,目光如炬,迅速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当她的视线落在其中一张被红笔重重圈出的商业伙伴名单上时,心脏骤然一缩,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此刻都像活了过来,与报道中罗列的黎明慈善基金会合作方完美重合!一个都不差!那些平日里看似毫无关联的跨国企业、投资公司,此刻如同散落的拼图,在她的脑海中瞬间拼凑出一张巨大而狰狞的面孔。
该死!她低咒一声,一拳重重砸在桌面上。桌上的马克杯被震得跳了起来,里面残存的冷咖啡溅了出来,在摊开的打印纸上晕开一小片褐色的污渍。那污渍不偏不倚,恰好遮住了照片上艾琳娜·沃斯科娃博士微笑的嘴角,仿佛在无声地嘲讽着那虚伪的善意。
这个女人的履历完美得像一部精心编写的好莱坞剧本:麻省理工博士、前谷歌AI伦理委员会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每一个头衔都闪闪发光,足以让任何人肃然起敬。她的演讲视频在网上疯传,她的着作被奉为圭臬,她是媒体眼中的科技慈善家,是无数人心中的人工智能时代的良心。
但刘晓璐记得清楚,陈子序那双总是带着疲惫却异常锐利的眼睛看着她,一字一句地说:晓璐,记住,真正危险的,往往不是那些躲在阴影里的人,他们最擅长藏在最光鲜亮丽的身份背后,用最崇高的理想做掩护,行最肮脏的勾当。
当时她还似懂非懂,此刻,一股寒意却从脚底猛地窜上头顶,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她看着照片上艾琳娜·沃斯科娃博士那无可挑剔的微笑,只觉得那笑容背后隐藏着深不见底的冰冷与算计。油墨的味道越来越浓,硝烟的气息也愈发真实,她知道,自己可能触碰到了一个足以颠覆一切的惊天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像一颗即将引爆的炸弹,握在她的手里,随时可能将她炸得粉身碎骨。但与此同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感也开始在她的血液里悄悄滋生——那是猎人嗅到猎物踪迹时的激动,是记者面对真相时的本能渴望。她的手指终于落下,重重地敲击在键盘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打破了深夜的沉寂。战斗,开始了。
二、数据里的幽灵
肖禹楠的军火公司...去年竟向基金会捐赠了价值两百万欧元的教学设备刘晓璐喃喃自语,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指甲在触控板上划出近乎刺耳的声。她的瞳孔在屏幕幽蓝的光线下微微收缩,浏览器页面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在德语、法语、英语的报道间飞速切换,每一次点击都像是在拨开一层迷雾。当她将七家看似毫无关联的跨国科技公司近三年的捐赠记录逐一输入自制的关系图谱软件时,心脏已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
回车键按下的刹那,屏幕上瞬间炸开一张令人毛骨悚然的红色网络——无数条代表资金流向的红线,如同嗜血的藤蔓般疯狂生长、缠绕,最终齐刷刷指向欧洲地图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列支敦士登的一家空壳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注册代理人姓名,像淬了毒的针,猛地刺入她的记忆——郝剑从欧洲传回的电磁信号分析报告里,这个名字曾作为加密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后缀一闪而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