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番礼贤下士的表态,在外人眼中堪称佳话。
愿效犬马之劳。荀彧垂首应答。
感受着曹操掌心的力度,他明白对方已志在天下。
曹操紧握不放,神色肃穆。
太阿曾对我说过一句话。
时势顺则万物助力,命运逆则豪杰束手。
我曹孟德原本困顿迷茫,进退维谷。
如今既承天子重托,又获文若相助。
这岂非天时地利齐聚之兆?
时势顺则万物助力,命运逆则豪杰束手?
荀彧神色凝重,未作表态。
他凝视着曹操,目光又移向其身后执节的陈渡。
英雄。
曹操当之无愧堪称当世英豪。
但他今日成就,当真仰赖天时助力吗?
恐怕并非如此。
讨伐董卓时他势单力薄却锐不可当。
战后放弃富庶中原,选择黄巾横行、荒芜贫瘠的青州。
短短一年间,竟将这片蛮荒之地与百万 ** 化为根基。
及至青徐大捷,奉天子血诏,收颍川之地,得天下士族归附。
这一切在荀彧看来,
分明是陈渡与曹操亲手开创的伟业。
此乃英雄缔造时势。
二人实为开创新局之雄杰。
荀彧对这两位已是心悦诚服。
曹操松开荀彧的手,寒暄询问颍川近况,
又探听他们离开冀州时袁绍可曾阻拦。
荀彧此行代表着颍川士族前来投效,
站稳脚跟后将有更多颍川士人归附。
至于留守者,待曹军兵临颍川时自会抉择,
不过那时便难获要职了。
谈及冀州,荀彧与郭嘉离去时未起波澜,
袁绍正与公孙瓒激战正酣,无暇他顾。
曹操转向静候多时的郭嘉,
思忖如何招揽这位曾向袁绍献策未果的寒士。
人才自是多多益善,
何况郭嘉出身寒门,正合大庇寒士之策。
未及开口,郭嘉却主动施礼:
嘉不过乡野鄙人,但求曹公赐个差事。
曹操一怔,继而朗笑拍其肩,
对这位谋士印象愈深。
青州这片土地上,但凡怀有真才实学之辈,定能脱颖而出,我深信奉孝定能令人刮目相看。
有陈别驾与文若兄这般当世奇才辅佐明主,嘉这般乡野村夫只求莫要贻笑大方便已竭尽全力。郭嘉一改在袁绍帐下的倨傲之态,言语间尽显机敏风趣。
当青徐战事尘埃落定,陈渡与曹操联手布下的惊世棋局令天下人叹为观止,郭嘉对二人的敬重之情愈发深厚。他并不奢望能在曹操麾下做出何等惊天动地的功业——倒非是因陈渡磨灭了他的雄心壮志。
试问当今天下,几人能及陈太阿?与这等百年难遇的奇才较劲,不过是自取其辱。然而超不过陈太阿,难道还胜不了徐元直那小子?这般思量间,郭嘉抬眼望向陈渡身后,正对上徐庶笑意盈盈的目光。
与寻常前来投奔的寒门士子不同,身负王佐之才之名的荀彧确实享有特殊礼遇。甫一到来,陈渡便将临菑相印拱手相让。虽说青州设立的选拔制度为寒门士子开辟了晋升之阶,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会对寒门与世家同等相待——在这个时代,这本就是天方夜谭。
天下终究还是世家的天下。青州能够倚重寒士治理,实乃天时地利与新 ** 革共同造就的奇迹。百万流民组建的集体农庄,使曹操无需仰仗当地世家便可征得充足税粮;而陈渡通过稷下学院系统培养的胥吏体系,更使农庄管理得以摆脱世家掣肘。
但平心而论,青州尚未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过去大半年间,陈渡对本地世家采取羁縻之策,任其自治,仅按在册人口征收钱粮。如今随着青徐之战大捷,曹操坐拥琅琊要地,彻底锁死青州门户,其威望已在青州如日中天。加之海盐之利的分化拉拢,青州世家早已不复铁板一块。
接下来,清点隐户名册、允许佃农赎身这两大土地人口政策将被强力推行。曹操将以利益为饵、武力为盾确保政令实施。随着荀彧出任临菑相,后续必将有大批颍川才俊慕名而来,成为制约青州世家的得力臂助。治理青州尚且需要荀彧这等世家代表,若曹操志在天下,又岂能不求助于各地豪族?
荀彧初任临菑相时颇为自信,认为以自己的才干定能游刃有余。然而到任半月后,他却萌生退意。
这份踌躇并非源于能力不足,而是源自深深的惭愧——他这位父母官当得实在太清闲了。
临菑的官吏们个个勤勉,大小事务都被他们安排得井井有条。荀彧每日只需在旬报月报上落款画押,偶尔批阅几份文书。
这日,陈渡呈上官员考核表请他评定。展开竹简的刹那,荀彧顿时怔住。
汉代原有之制:郡中上计吏每三载赴京述职,禀报钱粮赋税。但这套历时悠久的考核因周期太长、舞弊丛生,早已名存实亡。
而眼前这套崭新的考课之法,令他真切见识到陈渡的治世之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