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浸了蜜,在温暖而琐碎的日常中缓缓流淌。
转眼间,姜羡回家已近一周。蓉城的冬日虽无北国那般凛冽,但那种无孔不入的湿冷,却也别有一番滋味。窗外天色常是灰蒙蒙的,细雨时歇时落,将窗玻璃蒙上一层朦胧的水汽。
室内却永远是暖烘烘的,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茶叶的清香,以及家人絮絮叨叨的谈话声,交织成一首独属于家的、安稳的协奏曲。
这天是周末,恰逢姜羡的小姑姑姜丽娟一家过来做客。门铃响起时,家里正播放着姜妈爱听的舒缓音乐。
门一开,小姑姑那标志性的大嗓门便裹着一股冷气涌了进来:“大哥!嫂子!我们来了!哎哟,羡羡宝贝儿,快让小姑姑看看!”
姜丽娟性格泼辣爽朗,一身鲜艳的羽绒服衬得她气色极好。
她几乎是挤进门,放下手里的水果礼盒,就热情地拉住姜羡的胳膊,上下打量,眼里满是惊叹:“啧啧啧,这才几个月没见,我们羡羡这气质,真是……啧,没法说!到底是京北的大学生,首都的水土就是养人!瞧这通身的气派,安静又大方,跟那些毛毛躁躁的小姑娘就是不一样!”她说话像连珠炮,带着不容置疑的亲昵。
跟在姜妈身后的是表妹姜小雨,今年高二。她穿着素色的棉服,微微低着头,小声叫了句“大爸,大妈,姐”,声音轻得像蚊子哼哼,便有些局促地挨着沙发角落坐下,双手规规矩矩放在并拢的膝盖上。
她偶尔抬眼飞快地瞟一下姜羡,眼神里交织着好奇、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以及高中生特有的、被课业压得有些疲惫的沉闷。
姜妈笑着迎上去,接过小姑姑脱下的外套挂好:“快进来暖和暖和,外面冷吧?你们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
“哎呀,一点水果,给羡羡吃的。”小姑姑摆摆手,视线又回到姜羡身上,“嫂子你是不知道,现在培养一个孩子多不容易!能像羡羡这么省心又出息的,真是祖上积德!”
姜爸也从书房出来,笑着招呼妹夫张建军坐下,拿出茶叶准备泡茶。
厨房里,姜妈和小姑姑的聊天声、洗菜切菜声、锅碗轻碰声很快响成一片,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物价涨跌、亲戚间的近况,琐碎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客厅里,姜爸和姑父则聊起了时政新闻和各自单位里不痛不痒的趣闻。
姜羡笑着应对完小姑姑的热情,目光落在安静坐在一旁的小雨身上。她能感觉到小雨那份细微的紧张和不自在。
她起身去厨房洗了几个苹果,削皮切块放在果盘里,然后很自然地坐到小雨身边的单人沙发上,将果盘递过去:“小雨,尝尝苹果,挺甜的。最近学习挺忙的吧?”
小雨似乎没想到表姐会主动坐过来,身体几不可查地绷紧了一下,才伸手拿了一小块苹果,小声回答:“嗯,还行……就是,就是数学有点跟不上,感觉越来越难了。”她的声音里带着点沮丧。
“哪部分觉得特别吃力?函数?导数?还是立体几何?”姜羡的语气很随意,像是随口聊聊,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我高中的时候数学也头疼过好一阵子,感觉脑子就是转不过那个弯来。后来好像突然开了点窍,找到点方法,就好多了。”
她【情绪共鸣】的能力让她轻易捕捉到小雨话语里的那点无助,而【微表情洞察】则让她看到小雨在提到数学时,眉头会不自觉地微微蹙起。
姜小雨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她没想到这个在京北顶尖学府读书、看起来有些“遥不可及”的表姐,不仅记得她,还会主动跟她聊这些,而且……居然也说过数学难?这让她心里的距离感瞬间拉近了不少。
她犹豫了一下,小声说了几个具体的知识点和题型,比如导数的应用总是搞不清题意,空间向量建系找不到窍门。
姜羡没有立刻给出解题步骤,那样反而会给她压力。她只是分享了自己当初是如何“熬”过来的:“我那时候也是,看到大题题干一长就发懵。后来我就强迫自己慢下来,不管多长的题,先圈出最关键的信息,比如求什么?给了哪些条件?每个条件可能对应哪个公式或定理?就像玩解谜游戏一样,先把线索找出来。”
她拿起茶几上的便签纸和笔,随手画了个简单的坐标系,但并不是解题,而是画了一个思维流程的小草图:“你看,比如这种求极值的问题,别管它包装得多复杂,核心步骤其实就这几步:找关系、列函数、求导、令导数为零、检验。
你先把这‘通关秘籍’记熟了,遇到新题就往里套,看看卡在哪一步,再针对性地去解决那一步的问题。错题本特别有用,但不是抄题,是把‘卡住你的那个点’记下来。”
她的语气轻松,甚至带着点调侃,将枯燥的学习方法形容成“游戏攻略”和“通关秘籍”。
小雨听得入神,紧绷的神情渐渐放松下来,身体也不自觉地朝姜羡这边倾斜了一点。她甚至主动多问了几个具体的问题,比如错题本到底该怎么整理才最有效,如何避免在类似题型上反复出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