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多久,女生宿舍楼下那扇熟悉的玻璃门被推开,李婧怡走了出来。
她换了身浅灰色的羊绒外套,围了一条奶白色的围巾,衬得她脸颊愈发白皙,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后。
“等很久了?”
她走到陈奕面前,微微仰头看他。
“刚到。”
陈奕笑了笑,很自然地和她并肩朝食堂走去,“走吧,饿死了。”
食堂里依旧热闹,充斥着考完试后的放松氛围。
两人打好饭,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
“你什么时候回家?”李婧怡小口喝着汤,问道。
陈奕夹了块排骨,含糊地说:
“我?估计得晚点。还得帮外公干点活儿,暂时走不开。”
“宁爷爷还没回来啊?”
“没呢,昨天通电话,说那边事情到了关键阶段,估计得忙到腊月二十几才能回来。”
陈奕摇摇头,“你呢?打算什么时候回?”
李婧怡用筷子轻轻拨弄着碗里的米饭,语气带着点无奈和好奇:
“我本来想早点回的,但是看秦璐她们几个,神神秘秘的,一天到晚不见人影,问她们在干嘛,嘴巴严得很,只说在做项目。我也不知道她们什么时候走,我也想去图书馆看看其他资料。”
陈奕闻言笑了:“她们啊,跟赵宇他们凑一起,搞了个小项目,自己做着玩呢。”
“什么项目连我们都瞒着?”
李婧怡微微蹙眉,似乎有点被排除在圈外的小小不满。
“楚箫说,是想弄个简易外骨骼之类的东西。”
陈奕想起那几个家伙雄心勃勃的样子,觉得有些好笑,
“估计是觉得没啥把握,怕搞砸了丢人,所以才偷偷摸摸的。咱俩去干嘛?给他们的机器人装翅膀么?”
李婧怡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也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梨涡浅现:
“飞起来估计有点难,不过听起来挺有意思的。”
两人边吃边聊,气氛轻松。
吃完饭,李婧怡用餐巾纸擦了擦嘴角,说道:
“我待会儿回寝室拿书,准备去图书馆看看大二下学期飞行器结构力学的内容,你呢?直接去实验室?”
“嗯,”
陈奕点头,“去那边看看,给学长学姐们打打下手,跑跑腿呗。”
他依旧用这个借口掩饰自己的去向。
就在李婧怡准备起身时,陈奕忽然想起什么,无意地问了一句:
“婧怡,你对……搞科研这条路会很累,怎么看?”
李婧怡闻言,停下动作,认真思考了一下。她的目光清澈而坚定,声音平稳:
“我觉得这很正常啊。如果科研之路总是轻而易举就能成功,那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前辈们前赴后继、皓首穷经了。”
她顿了顿,继续道,
“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的惊喜。坐冷板凳……如果坐的是自己认准的方向,冷一点也没什么。”
她的回答没有豪言壮语,却透着一种超越年龄的理性和坚韧。
陈奕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心中微微一动,点了点头:“明白了。”
这简单的三个字里,包含了欣赏,也包含了他对自己接下来道路更清晰的认知。
吃完饭,两人在食堂门口分开。
李婧怡回寝室取书,走向图书馆那片静谧的知识海洋。
陈奕则走向那个属于他的实验室。
车间里,那台高精度机床的机械主体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所有的基础构件、传动系统、防护外壳都已安装到位,线路和管路也铺设完毕。
现在,只差最核心的“大脑”和“心脏”——五轴联动数控系统,以及决定加工精度上限的高性能电主轴系统了。
不过,今天陈奕的目标并非它们。
他绕过庞大的机床主体,打开了旁边一扇需要密码和指纹双重验证的气密门。
门后是更衣缓冲间,他熟练地换上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超洁净服,经过风淋室彻底除尘后,才进入了超洁净实验室。
实验室内部一片纯白,空气经过多层过滤,几乎纤尘不染。
恒温恒湿的环境让人感觉格外舒适。
在中央的操作台上,放置着几个特制的防静电、充氮保护的晶圆盒。
陈奕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盒子,打开。
里面静静躺着一片直径约300毫米的晶圆,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小电路图案。
这就是他之前利用重编程后的光刻机,结合自己设计的掩模,经过多次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等复杂工序,最终制备出的28纳米工艺芯片的晶圆。
前期的电性测试结果显示,参数完全符合设计预期。
今天,他要完成的是后道工艺——将这片承载着无数晶体管的晶圆,变成一颗颗独立的、能够安装到电路板上的芯片。
他首先将晶圆精确地安装到划片机的专用框架上固定好。
然后,他俯身靠近显微镜,开始进行精密的光学校准。
屏幕上显示出晶圆表面放大后的图像,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坐标,确保后续的切割路径能够精准地沿着芯片之间的切割道进行,避免伤及内部的电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