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简单却暖胃的晚餐过后,李婧怡和余响一前一后重新回到了会议室。
原本还有些低语和忐忑的成员们,看到两人神色平静,甚至余响脸上还带着一丝释然的表情一起走进来,都感到有些意外。
余响走到自己的座位前,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环视了一圈在场的同事,坦然地说道:
“各位,刚刚我冷静了一下,也想明白了。确实是我的问题,有点固步自封,冥顽不化了。
李总工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用现有的平台去匹配六代机,确实是削足适履,是我太执着于过去的经验了。我向大家,也向李总工道歉。”
他这番坦诚的自我批评,让会议室里原本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众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毕竟余响在无人机领域资历深厚,如果他一直抵触,项目推进将会困难重重。
“好了,过去的不提了。”
李婧怡接过话头,语气平和而专注,
“我们抓紧时间,继续讨论。针对新一代的无人僚机平台,我初步有一些构想,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她说着,打开了会议桌的投影设备,调出自己的笔记本屏幕。一幅简洁的PPT投射在幕布上。
“首先明确一点,作为霄龙的忠诚僚机,在除去未来可能的大规模低成本攻击蜂群之外,其核心伴随平台,我认为不需要太多,两到三架精干的、功能专一的机型足以构成一个高效的战术小组。”
李婧怡用激光笔指着屏幕上的框图,
“我的设想是,一架专注于高空、高速、长航时侦察的型号;另一架,则类似于我们现有的歼-15D,是强大的伴随式电子战飞机,负责电磁压制、干扰和欺骗,为霄龙开辟安全的电磁通道。”
这时,团队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颇为年轻的工程师许易举起了手。
李婧怡注意到了,微微颔首:
“许工,请讲。现在只是初步构想讨论阶段,有什么想法或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来,集思广益。”
许易清了清嗓子,说道:
“李总工,关于高空侦察机,我有点不同的想法。过去几个月参与项目,我也做了一些思考。
考虑到霄龙本身强大的传感器系统,其雷达探测距离据说可达上千公里,感知能力已经极为恐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有必要专门研发一款高空高速侦察机?
是否可以通过数据链,直接调用预警机、侦察卫星甚至其他战场节点的信息,实现体系化的情报支持,从而简化僚机配置,集中资源确保电子战平台的性能?”
李婧怡认真听完,点了点头:
“许工这个想法很好,如果能够实现无缝链接,确实可以极大提升战斗机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是迈向体系化战斗机的重要一步。”
她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但是,我认为专用高空高速侦察机依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在霄龙保持电磁静默,或者预警机、卫星链路受到强干扰、欺骗甚至被物理摧毁的极端情况下,提供第一手的高空侦察数据,这是体系冗余和备份的关键一环。
其次,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战术欺骗和佯动的手段,可以迷惑敌人,掩护霄龙的真实意图。所以,研发工作不能停。”
来自沈飞集团的副总工程师罗振接着发言:
“李总工,如果确定要研发新型号,我有一个建议。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霄龙项目中已经验证成熟的相关技术。比如智能蒙皮、新型复合材料、甚至部分飞控和导航算法。
如果技术路径相通,我们或许可以在目前沈飞正在预研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平台上,直接进行技术嫁接和深度升级,这样可以显着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
李婧怡思考片刻,肯定地回答:
“可以。这是一个非常务实且高效的建议。
罗总,那就麻烦您回去后,尽快将贵方预研平台的模型数据和可以进行技术移植的模块整理出来,我们下一步进行详细的技术对接和可行性评估。”
“行,没问题!”罗振爽快地答应下来。
随后,众人又针对电子战僚机的具体功能需求、数据链的抗干扰能力、僚机与长机之间的智能协同算法等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思维碰撞,虽然仍有争论,但目标一致。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CIA局长办公室内。
哈斯佩尔将打印出来的照片放在了纳素的面前。
“总统先生,这是鼹鼠刚刚传回的情报。确认华夏已经进行了第六代战斗机的试飞,项目代号可能为霄龙。
照片虽然模糊,但气动布局与我们之前卫星拍摄到的特征吻合。而这个女人,”
哈斯佩尔指着李婧怡的照片,“是该项目以及配套忠诚僚机研发的总工程师,李婧怡。”
纳素拿起李婧怡的照片,仔细端详着那张年轻的脸庞,脸上露出了荒谬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