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在资源点的停泊短暂而高效。零操控着工程单元,如同饥饿的蜂群,精准地采集着星域中漂浮的富能冰晶与小行星矿藏。修复纳米机器人贪婪地吞噬着原料,修补着舰体的创伤,能量舱的读数缓慢而坚定地回升。
林烬没有参与这些具体事务。他争分夺秒地留在静室,全力修复着那片被命名为“星火之种”的内环境。清除掉“同调”烙印后,修复过程顺利了许多。他以自身混沌灵能为基石,小心翼翼地将丝丝缕缕的归墟死雾与太初气息重新导入那片黯淡的区域。
这一次,他不再仅仅追求力量的平衡,而是尝试着理解那烙印消散时逸散出的残缺信息——“禁忌调和”。何为禁忌?为何调和?他回想着激发“排斥奇点”时的感觉,那种极致的对立与排斥,似乎正是触动了某种底层规则,才得以干扰“同调”。
或许,“星火之种”的真正潜力,并非简单的容纳与调和,而是在于驾驭这种对立,在生与死的边界线上,撬动规则的力量。
他不再强行压制两种力量的冲突,而是引导它们在“星火之种”的边缘区域进行有限度的、可控的碰撞。每一次细微的碰撞,都带来经脉的刺痛与意识的震颤,但“星火之种”本身却在这种冲击下,如同被锻打的精铁,结构反而变得更加致密、稳固,其散发出的独特“场”也愈发清晰。
七个小时后,当“方舟”完成补给,再次启航,驶向那片信号指向的未知暗域时,林烬睁开了眼睛。
他体内的“星火之种”虽未完全恢复至巅峰,但规模已稳定下来,甚至比之前略微凝实了一丝,边缘闪烁着微弱的、既非灰寂也非生机的奇异光泽。更重要的是,他对这种力量的掌控,多了一分明悟。
“航线已设定,进入暗域边缘预计需要四十八标准时。”零的声音传来,“根据现有数据推测,该区域引力异常,空间结构不稳定,常规传感器效能将大幅衰减。”
林烬走到舷窗前,望着前方那片连星光都似乎被吞噬、呈现出一种纯粹虚无感的黑暗区域,眼神凝重。那里就是“同调者”的来处,也是无数线索指向的终点。
“保持最高警戒等级,所有隐匿系统全功率运行。”林烬下令。
“方舟”如同一个沉默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滑入了暗域的边缘。
一进入这片区域,一种无形的压力便笼罩下来。并非物理上的重力,而是一种源自空间本身的“滞涩”感,仿佛舰船不是在虚空中航行,而是在某种粘稠的介质中艰难前行。舷窗外的星光彻底消失,只剩下绝对的黑暗,连“方舟”自身引擎的光芒似乎都被这黑暗吸收、吞噬了大半。
传感器屏幕上,大片大片的区域变成了无意义的雪花和乱码,有效探测范围被压缩到了极限。
“空间曲率波动异常,存在大量微观虫洞与空间褶皱。”零不断报告着糟糕的情况,“探测到微弱的背景辐射,频谱特征……无法识别,与已知任何宇宙背景辐射均不同。”
这里仿佛是一片被宇宙遗忘的角落,或者……是被某种力量刻意“清理”过的区域。
航行了约十个小时后,零突然发出了警示:“检测到前方存在大规模固态物质反应!结构……非自然形成!”
在几乎完全失效的远程传感器勉强传回的模糊图像中,一片巨大的、残缺的阴影轮廓逐渐显现。
随着“方舟”的谨慎靠近,那阴影的真容缓缓揭开。
那是一片漂浮在黑暗中的……废墟。
无数巨大的、苍白色的石板与结构残骸,如同被无形巨力撕碎后随意抛洒,静静地悬浮着。这些石板的材质与“同调者”的梭形飞行器类似,光滑、苍白,毫无生气,但其规模却宏大得令人窒息。有些石板大如山脉,上面隐约可见断裂的、充满几何美感的巨大纹路;有些则是细小的碎片,如同宇宙尘埃般弥漫。
这里,像是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一个属于那些苍白造物的、破碎的墓地。
“未检测到能量反应,未检测到生命信号。”零扫描着这片废墟,“结构损坏程度极高,推测年代极其久远。”
“方舟”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巨大的苍白石板之间,如同一条小鱼游弋在史前巨兽的骨架森林中。一种亘古、死寂、带着淡淡悲伤的氛围弥漫开来。
林烬凝视着那些断裂的纹路,试图从中解读出信息。这些纹路与他见过的任何文明的艺术或文字都不同,更像是一种描述能量流动或物理规则的抽象图谱。
就在“方舟”掠过一块尤其巨大的、仿佛某座建筑基座的石板时,异变再生!
林烬丹田内的“星火之种”,毫无征兆地剧烈震颤起来!一种强烈的、混合着熟悉与陌生的共鸣感,如同被拨动的琴弦,从那块巨大的基座石板深处传来!
与此同时,他意识深处,那篇一直沉寂的《归墟古卷》竟然也自行翻动了一页,散发出微弱的灰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