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基地算力调度中心的全息屏幕上,一条淡绿色的 “算力需求预测曲线” 正以平缓却坚定的趋势向上攀升 —— 这是小艾根据全球人口增长、记忆存储需求、新兴算力应用(如星际通讯、远程医疗)测算出的未来五年数据。曲线顶端的红色预警线像一道悬在头顶的利剑,标注着 “若维持当前能源供给,2 年后将出现 15% 算力缺口”。
“火星核聚变反应堆的氦 - 3 储备,仅能支撑全球当前算力需求的 18 个月。” 赵宇站在屏幕左侧,手里拿着火星基地的能源报告,报告封面上还贴着他父亲赵坤留下的 “星际能源笔记” 复印件,“我父亲在 2085 年就预测到‘地球 - 月球 - 火星能源链终将饱和’,他在笔记里标注了三个‘潜在矿物能源小行星’,其中‘阿波菲斯 - 2’小行星的氦 - 3 含量是火星基地的 5 倍,还含有‘钕铁硼’这种高效算力传导矿物,足够支撑全球十年的算力需求。”
林科的手指在屏幕上轻点,“阿波菲斯 - 2” 的三维模型立刻放大 —— 这颗直径约 50 公里的小行星,表面覆盖着淡灰色的尘埃,内部却藏着泛着蓝光的氦 - 3 矿脉,像一颗包裹着宝藏的宇宙鹅卵石。“但它距离地球有 1.2 亿公里,常规飞船需要 6 个月才能抵达,而且小行星表面没有着陆点,开采设备也需要重新设计。” 他调出飞船数据库,里面的 “开拓者号”“探索者号” 都是元脑时期的旧飞船,最大续航仅能支撑 3 个月星际航行。
叶梓突然举起手里的编程器,屏幕上跳出一份泛黄的 “元脑星际计划草案”—— 这是她在父亲叶明的旧实验室里找到的,边角已经磨损,却能清晰看到 “小行星资源开采” 的标题。“父亲当年参与过‘元脑星际能源计划’,草案里有‘旧飞船改造方案’,能用月球基地的废弃部件延长续航,再加上我们的离线编译技术,能把飞船的能源利用率提升 40%。” 她指着草案里的手绘图纸,“你看,只要把飞船的货舱改造成‘临时氦 - 3 存储罐’,再在船体外侧加装太阳能帆板(用改造旧设备剩下的硅晶片制作),续航就能达到 7 个月,足够往返‘阿波菲斯 - 2’。”
全球平权联盟的全息会议在两小时后召开。当林科提出 “星际算力探索” 计划时,美洲分部的马库斯(前反 AI 派领袖)第一个举手支持 —— 他的手里拿着儿子生前最爱的 “星际探索模型”,模型上还贴着当年元脑的旧贴纸。“我儿子当年总说‘要去太空找干净的能源,让每个人都不用为算力发愁’。” 马库斯的声音带着哽咽,却格外坚定,“我愿意捐赠反 AI 派收集的所有旧飞船零件,就算不能亲自去,也要帮你们实现孩子的愿望。”
非洲分部的卡鲁(那个曾因算力不足丢失汉字记忆的男孩),此刻正通过全息投影站在贫民窟的 “算力劳动服务站” 前,身后挤满了举着 “我们支持探索” 牌子的孩子。“林科哥哥,我们每天都在帮社区标注‘小行星轨道数据’,已经标注了 10 万组!” 卡鲁举起手里的平板,屏幕上满是绿色的 “标注完成” 提示,“老师说,这些数据能帮你们找到更安全的航线,我们也想为算力平权出份力!”
会议最终全票通过计划:联盟成立 “星际探索队”,林科任队长,带领 5 名技术人员(包括赵宇推荐的火星基地工程师)前往 “阿波菲斯 - 2”;叶梓任地球指挥中心主任,统筹月球、火星基地的能源调度,协调全球算力分配;小艾负责星际导航与实时数据传输;老鬼提供 “数据下水道” 收集的所有星际探索情报(包括元脑时期的失败案例);小源负责全球宣传,实时直播探索进度,让民众感受到 “算力未来” 的希望。
接下来的一个月,月球基地变成了热闹的 “飞船改造厂”。林科和赵宇蹲在 “开拓者号” 的货舱里,用离线编译优化 “临时氦 - 3 存储罐” 的密封程序 —— 他们拆了 12 台元脑淘汰的 “氦 - 3 储罐”,将里面的密封垫重新拼接,再用开源代码编写 “压力自动调节程序”,确保储罐在星际航行中不会泄漏。“我父亲的笔记里说,氦 - 3 在低温下会变成超流体,普通密封垫根本挡不住。” 赵宇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手里的扳手还沾着月球尘埃,“我们在密封垫里加了一层‘钕铁硼纤维’,这是老鬼从废弃的算力服务器里拆出来的,能吸附超流体,防止泄漏。”
叶梓则在指挥中心搭建 “全球数据联动平台”—— 她将记忆档案馆的 “应急修复程序”、贫民窟的 “算力劳动数据”、月球基地的 “能源调度系统” 全部接入平台,确保探索期间地球的算力系统万无一失。“苏婉阿姨说,记忆档案馆的志愿者已经培训了 2000 名‘基层算力维护员’,就算遇到小故障,他们也能当场解决。” 她对着编程器说话,屏幕上跳出苏婉发来的培训视频 —— 视频里,贫民窟的老人正用改造后的旧手环,一步步学习 “记忆设备自检程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