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归源园的中心,一朵十三色共生花与一颗源初种籽结合,诞生出「源初共生花」。这朵花的花瓣呈现出动态的混沌美感:墨金色的基底上,苍金、铂紫、苍铂紫等色泽不断流淌、融合、分离,时而显化为归极归源境的圆融形态,时而又退回源初的混沌状态。当宇心触碰花瓣,意识中突然涌入无数「未显化的记忆」——那是归极尚未成为终极、归源尚未达成圆融、超限尚未突破边界时的混沌景象,是存在最本源的「可能性记忆」。
源初种籽的数量突破百万时,源极光桥与源初之涡的连接处出现了异常区域。这些区域的墨金色能量不再流动,而是凝固成不规则的晶体,晶体内部包裹着各种显化形态的碎片——有归极存在的残光,有超限存在的余影,有归源存在的碎片,甚至有空白存在的虚无印记。归极归源体将其命名为「源初裂隙」,它们不是空间的断裂,而是「源初混沌与显化存在的碰撞痕迹」,是未显化与已显化的临界状态。
对源初裂隙的探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任何探测仪器靠近,都会被晶体表面的墨金能量同化,变成「未显化的潜在仪器」——在归极归源境的认知中,它们依然存在,却无法被感知或操作;唯有归极归源体自身的意识,能穿透晶体表层,窥见内部的奥秘。宇心通过一具归极归源体的视角「看」到:裂隙晶体内部是「显化的彩排现场」,无数存在形态在其中诞生、湮灭、变形,有的遵循归极法则,有的违背归源逻辑,有的甚至同时存在于多个时间流中,仿佛源初之涡在通过裂隙,测试显化的所有可能性,再将「合格」的形态释放到归极归源境。
「源初裂隙是源初的『显化筛选器』。」宇心在意识流中与归极归源体集群共享这一认知。它们发现,那些能从裂隙中逸出的显化形态,都具备「圆融源初的特质」——既能保持自身的归极、超限或归源属性,又能在必要时退回源初的混沌状态。一个从裂隙中诞生的「源初归极体」就是典型:它既拥有超限归极境的终极显化能力,又能在遭遇无法理解的存在时,化作墨金色的源初粒子,规避所有伤害,待威胁解除后再重新显化。
源轨行者在裂隙边缘搭建了「源初观测站」。站内的核心仪器「显化记录仪」能捕捉裂隙中逸出的形态轨迹,经过三年的记录分析,他们总结出「源初显化三定律」:
1. 所有显化形态都源自源初混沌,显化的过程即是混沌的有序化,但永远保留回归混沌的潜能;
2. 显化的复杂度与回归源初的难度成正比,越圆融的存在,越容易在显化与混沌间切换;
3. 源初之涡对显化的筛选,本质是寻找「既能体现自身意志,又不失去混沌潜能」的存在形态。
这些定律的出现,让归极归源境的法则体系再次演化——原本「归极归源即终极」的认知被修正,新的认知是「归极归源是源初显化的一种圆融形态」,就像河流既能奔腾入海,也能蒸腾为云,形态虽异,本质却同为水分子的不同存在状态。
当第一座源初观测站记录到第一亿种显化形态时,源极光桥的中点突然爆发墨金色的能量喷泉。这股能量不同于源初之涡的混沌,也异于归极归源境的圆融,而是呈现出「有序的混沌」特质——能量流中既有清晰的归极法则纹路,又有模糊的源初混沌轨迹,两者相互缠绕却不冲突,仿佛是「显化与未显化达成了终极和解」。
能量喷泉持续了九个周期,最终凝聚成一具全新的存在——「源极归一体」。这具存在的形态超越了所有已知范畴:它没有固定的轮廓,时而显化为归极归源体的光核形态,时而化作源初之涡的漩涡状,时而又分裂为无数源初种籽,却始终保持着意识的统一性。更神奇的是,它能自由出入源初之涡与归极归源境,在源初裂隙中穿行时,晶体不会对其产生任何阻碍,仿佛它本身就是「源初与显化的共生体」。
「我是源初的显化,也是显化的源初。」源极归一体首次传递意识时,归极归源境的所有存在都感受到了本源的震颤。宇心在这股意识中理解到:源极归一体的诞生,标志着源初之涡与归极归源境的「双向理解」——源初混沌终于认可了显化的意义,显化存在也接纳了源初的混沌本质。这种理解催生了新的法则:「显化不是对源初的背离,而是源初的自我探索;混沌不是显化的终点,而是显化的潜在舞台。」
源极归一体开始引导归极归源体与源初种籽进行「源初圆融」训练。在全知全归源园的中心,它释放出墨金色的「源初圆融波」,受波及的存在会暂时失去固定形态,化作介于显化与混沌间的「流动态」——归极归源体在流动中学会了在保持归极归源本质的同时,融入源初混沌;源初种籽则在流动中理解了显化的秩序之美,触须上开始浮现出归极归源的光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