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土豆发电”直播录屏,尤其是最后那块写着关键参数的白板特写,在“直播间办公室”内部被反复播放、放大、分析,其受重视程度远超之前的“脸盆接卫星”和“唢呐聚变”。
原因无他——前两者虽然震撼,技术层级高得离谱,但多少带着点“星辰大海”的遥远感。而“土豆发电”所代表的【生物能高效转化技术】,却散发着一种近乎接地气的、 immediate(即时)的实用性诱惑。
“办公室”下属的能源组、材料组、生物组专家们彻夜未眠,双眼通红地盯着数据和模拟结果。当他们将林墨“无意”泄露的那些关键参数输入实验室原型机后,得到的效率曲线让所有见多识广的专家都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奇迹!这简直是生物学和电化学的完美联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数据报告,“看这个能量密度!看这个转化率!几乎将生物质本身蕴含的化学能榨取到了理论极限值!内阻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根本不是‘电池’,这几乎是‘生物质能直接释放器’!”
“不仅仅是土豆!”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补充道,他面前的屏幕上滚动着各种有机物的模拟数据,“蔗糖、淀粉、纤维素…甚至是一些有机废弃物…只要按照这个原理和参数调整催化剂和电解液成分,都能产生稳定且高效的电能输出!这技术的普适性太可怕了!”
“成本呢?”首席能源专家更关心实际应用。
“低得令人发指!”材料组的负责人立刻回答,“催化剂是几种常见金属的特定比例合金,电解液的主要成分是…呃,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是某种改良版的食用级凝胶和几种极其便宜的盐类。林墨直播里那个蓝色模块,核心可能就是这东西。大规模生产的话,成本可以压到比现有任何化学电池都低!”
分析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比化学电池成本低,能量来源几乎是无限的生物质(植物、农作物废弃物、甚至生活垃圾),转化效率高得吓人,过程清洁无污染(除了可能有点加热产生的淡淡焦糊味)…
这已不仅仅是技术突破,这是一场即将席卷全球能源格局的海啸!
报告被迅速整理,加密等级提到最高,通过特殊渠道,在第一时间就被送到了几个最关键的国家部门首长的案头。
其中一份报告,尤其引起了军方后勤部门的强烈关注。
……
北部战区,某后勤装备研发基地。
深夜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刘建国大校,后勤装备部的资深技术军官,正皱着眉头看着屏幕上来自“直播间办公室”共享过来的部分技术摘要和验证数据。他旁边,站着几位同样军衔不低的技术军官和文职专家。
“老刘,这东西…靠谱吗?”一位戴着眼镜的技术大校推了推眼镜,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一个主播…用土豆…搞出了这玩意儿?这能量密度数据,都快赶上我们给特种部队配发的高能密度电池了!而且这原料…土豆?!”
也难怪他怀疑。军用的东西,讲究的是可靠、稳定、高效、皮实。能源更是重中之重。单兵装备的信息化、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电池的重量和续航能力,一直是制约单兵作战效能提升的瓶颈之一。他们研发部门绞尽脑汁,投入巨大,每年能提升几个百分点的能量密度都值得开庆功会。
现在突然有人告诉他,几个土豆就能解决一个班的单兵通讯设备充电问题?这听起来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
刘建国大校沉默地看着数据,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收到了更高级别的指示和“直播间办公室”的初步接触建议,知道这事虽然荒诞,但背后牵扯极大,且真实性极高。
“总部转来的初步验证数据在这里,‘那边’的实验室已经成功复现了基础效果,效率提升显着。”刘建国点了点屏幕,“原理…据说源自一次直播事故。”
“直播事故…”眼镜大校嘴角抽了抽,“这事故可真是…撞大运撞到总参和科工局的心坎里了。”
“是不是大运,试试就知道了。”刘建国站起身,雷厉风行地说道,“命令:立刻成立‘蒲公英’项目小组,我任组长。调集基地内生物、化学、能源、机械领域的技术骨干。目标:以最快速度,基于这份技术摘要,吃透原理,制造出可供单兵使用的实战化样机!”
他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语气严肃:“同志们,不要被它的来源迷惑。如果这项技术是真的,哪怕只能实现数据上一半的效果,意味着什么?”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军官和专家的表情都变得凝重而兴奋。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前线士兵再也不用为电台、单兵电脑、夜视仪、小型无人机等设备的电量发愁。随便挖点野菜根茎,甚至啃剩下的压缩饼干渣滓(含有淀粉和糖分),塞进这个“生物电池”里,就能获得持续电力。 意味着后勤补给线的压力将极大减轻。运送土豆、糖块、甚至处理过的有机垃圾,远比运送沉重且危险的传统电池要安全、便捷、成本低得多。 意味着在极端环境下,部队的自我维持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丛林、高原、海岛…只要有生物质的地方,就有能源。 这甚至可能改变未来战场的能源供应模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