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务发布:面向至少一千万实时在线观众,完整展示并成功运行一台【基于宏观量子效应验证机的简易量子计算单元】的组装与初始化过程。】 【任务要求:过程需具备足够的节目效果(整活性质)。】 【任务奖励:【量子比特动态稳定架构】基础理论及部分优化算法;整活点数+500。】 【失败惩罚:宿主所有电子设备将持续陷入量子叠加态(既死机又没死机),直至任务完成。】
林墨:“……” 林墨:“…………” 林墨:“系统我日你大爷!!!量子计算机?!还他妈是展示组装?!你当这是拼乐高呢?!还要面向一千万观众?!老子直播间人气巅峰也才刚破百万!你还不如让我再去接个卫星!”
他在心里把系统从CPU到硬盘全方位无死角地喷了一遍又一遍,然而系统的界面依旧冰冷地悬浮在脑海深处,那个【基于宏观量子效应验证机的简易量子计算单元】的名词散发着令人头皮发麻的光芒。
骂累了,林墨瘫在椅子上,生无可恋。
搓高达,搓核聚变,现在直接搓量子计算机了?这玩意儿是能“搓”出来的?还要有节目效果?难道要他一边跳大神一边用念力缠绕量子比特吗?
他深吸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跟这破系统相处久了,他明白一个道理:系统发布的任务再离谱,也必然存在某种看似沙雕实则暗藏玄机的完成途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任务描述,并用自己那套沙雕整活哲学将其包装起来。
“【宏观量子效应验证机】…【简易】…【组装】…”他琢磨着这几个词,“意思是,这玩意儿其实是个…模型?或者演示装置?但又要能‘成功运行’…运行什么?计算1+1=2吗?”
他想起系统之前提供的那些黑科技,往往都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性,用极其常见甚至廉价的材料,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核心技术,实现逆天效果。
“乐高…”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荒诞的念头,“不对,乐高精度不够…那就是…工业积木?或者…”
他的目光扫过房间里那堆上次直播剩下的电子垃圾,最后定格在电脑屏幕上搜索框。
他颤抖着手指,输入:“高精度建模 积木 成人” 又输入:“大量 廉价 闹钟 机芯 批发” 最后,他犹豫了一下,输入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超导材料 低温 家用”、“量子隧穿效应 可视化”、“薛定谔的猫 手办”…
几天后,林墨的出租屋再次被一堆稀奇古怪的包裹淹没。 几个大箱子里是某种进口的高精度工程积木,零件细小得令人发指,结构复杂程度堪比真正的机械图纸,据说是一些硬核物理爱好者和工程师用来模拟复杂结构的教具。 另外几个箱子里,是成百上千个老式闹钟的机芯,密密麻麻的齿轮、弹簧、指针堆在一起,散发着金属和机油的味道。 还有一些小包裹,里面是各种奇怪的芯片(有些是从废旧手机电脑上拆下来的,有些是市面上常见的传感器)、导线、一小罐闪着诡异银光的低温超导材料膏剂(系统提供的“整活道具”,号称“-100度即可实现超导”,被他吐槽“你家冰箱能到零下一百度?”)、甚至还有一个定制的水晶玻璃罩和几盏小型LED射灯。
林墨看着这堆东西,感觉自己不像个主播,像个捡破烂的疯狂科学家。 “妈的,这次成本血亏…希望系统奖励靠谱点。”他一边肉痛地计算着银行卡余额,一边认命地开始按照脑海里系统灌输的、极其模糊的“组装示意图”开始折腾。
他先是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不眠不休地拼装那些高精度积木。直播还没开始,但他知道“直播间办公室”肯定通过隐蔽摄像头看着。他故意把一些拼装过程弄得磕磕绊绊,偶尔还“拼错”几个零件,骂骂咧咧地拆掉重来,完美扮演了一个被复杂模型折磨的业余爱好者。
最终,一个结构极其奇异、充满了各种格点、通道和微小平台的积木架构出现了。它不像任何已知的计算机形态,反倒更像一个后现代的艺术雕塑,或者某种古怪的迷宫。
接下来,他开始处理那些闹钟机芯。他并没有使用整个闹钟,而是极其精细地将那些细小的齿轮、弹簧、游丝、甚至微小的螺丝拆卸下来,用特制的工具(也是系统暗示购买的)进行打磨、改造,然后小心翼翼地安装到积木架构的特定节点上。成百上千个微小金属零件被嵌入,让整个积木结构看起来更像一个无比复杂、充满机械美感的钟表内部世界。
“这是在干嘛?主播改行修表了?” “这拼的是个啥?太空堡垒吗?” “密集恐惧症犯了…” (这些吐槽来自理论上不存在的、但确实在通过隐秘信号观看的“直播间办公室”专家们,他们看得一头雾水,只能疯狂记录每一个细节。)
然后是最关键的步骤——安装那些芯片和“超导材料”。他将那些常见的芯片焊接在特定的积木模块上,连接上细如发丝的导线。最后,他戴着手套,用微型刮刀,小心翼翼地将那罐银色的超导膏剂涂抹在几条连接关键节点的、极其纤细的积木凹槽内,以及几个特定齿轮的轴承点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