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成功了?”林墨“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薄片,对着镜头展示,语气充满了“不确定”和“惊喜”,“看起来……好像还行?至少没烤糊!”
他将这片处理好的“掺杂铒元素的异形石墨烯微片”拿起,用精密仪器(看起来像是个改装过的台钳和热风枪组合体)将其封装在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银色金属单元里。
“好了,核心模块,‘纠缠粒子生成与束缚单元’,搞定!”林墨将其拿起,在镜头前晃了晃,然后“笨手笨脚”地将其焊接到之前做好的基础电路板的一个特定接口上。焊接过程中,他又“不小心”让镜头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个核心单元与电路板连接处的几个特殊设计点和微缩电路走向。
【这名字听起来好唬人!】 【不明觉厉!】 【主播焊工有进步,至少这次没把旁边元件烫下来。】 【“热心网友”:刚才那个封装结构有点意思,散热和屏蔽做得似乎很特别?】 【“热心网友”又来了!大家快膜拜!】
最后,林墨将这块承载着“未来”的电路板装入那个天蓝色的塑料外壳,接上天线,装上两节最普通的五号电池,合上后盖。
“大功告成!”林墨举起这个看起来廉价无比的玩具对讲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一号机测试完毕!现在做二号机,步骤一样,省略了哈,家人们稍等!”
他快速地将另一个红色外壳的对讲机如法炮制出来。整个过程,他看似随意,但每次“失误”暴露的细节,每一次镜头无意间扫过的图纸一角(上面画着一些鬼画符般的符号和曲线),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
……
与此同时,“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内,气氛早已变得无比凝重和……狂热。
巨大的屏幕上分成了多个区域:林墨的直播实时画面、经过增强处理的局部特写、快速生成的电路拓扑图、材料成分光谱分析(基于上次的“肥皂水”和这次他公布的“配方”进行的推测)、以及一个独立的通信频道,直接连接着国内通信技术领域的几位泰斗级人物。
当林墨说出“纠缠粒子生成与束缚单元”这个名字时,办公室内的一位年轻研究员猛地倒吸一口凉气,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他说什么?纠缠粒子?难道是……量子纠缠?!”
首席专家陈老的手微微颤抖,扶了扶眼镜,声音沙哑而急促:“放大!把他刚才焊接的那个单元接口部分放大!快!”
技术员立刻操作,画面定格,清晰度提升。
另一位专攻量子信息技术的李教授(刚刚被紧急请来)紧紧盯着屏幕,呼吸变得粗重:“这个结构……这个能量引导方式……虽然被极度简化甚至伪装,但原理……这原理似乎真的指向了某种基于固态系统的量子比特编码和纠缠态制备!我的天!他用微波炉和石墨烯……还有那见鬼的柠檬汁食盐叶绿素……实现了?!”
当林墨将那个封装好的核心单元焊接到电路板上时,李教授几乎把脸贴到了屏幕上:“看这里!这个滤波电路的设计!还有这个隔离点的位置!这绝不是普通对讲机该有的设计!这完全是为了应对量子态退相干和噪声干扰而做的优化!虽然看起来粗糙,但思路……思路是超越性的!”
陈老猛地转头看向负责信号监测的技术员:“目标直播间,尤其是那个改装微波炉工作时,周围的背景电磁辐射频谱有没有异常?”
技术员飞快地敲击键盘,调出一组复杂的数据流和频谱图:“报告!检测到极其微弱但特征异常独特的量子噪声涨落!虽然强度很低,但模式……模式与理论上量子纠缠态生成时可能产生的扰动有高度相似性!而且其频率与主播调整的微波炉频率吻合!”
办公室内瞬间一片死寂,只剩下机器运行的微弱嗡鸣和人们粗重的呼吸声。
“他……他说的难道是真的?”一个研究员喃喃自语,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用玩具外壳……装了一套量子通信系统?”
“不仅仅是量子通信!”李教授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指着屏幕上那被焊在廉价电路板上的核心单元,“关键是微型化!稳定化!还有那离奇的制备工艺!我们实验室里需要极度真空、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导环境、庞大激光阵列才能勉强维持片刻的量子纠缠,他……他用两节五号电池和一台微波炉就……这不可能!这违背了现有物理认知!”
“但信号特征不会骗人!”信号监测员坚持道,“虽然无法完全确定,但异常是确实存在的!”
陈老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记住我们的原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是真的,也值得我们投入万分之一的努力去验证!记录!所有细节!包括他每一次手抖暴露的线路,每一句看似胡说八道的话里的关键词!那个‘柠檬汁、食盐、叶绿素’的配方,立刻送去材料实验室分析!还有微波炉的频率和功率参数,一丝不差地记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