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在《奇迹实验室》上那场“冰块存储数据”的魔术,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公众层面激起了巨大的好奇与讨论浪潮,而在科技界与情报界的深水区,则引发了更为剧烈的暗流与震荡。国内半导体巨头“华芯国际”秘密启动的“冰核”项目正全力攻坚,试图解开那“冰封比特”背后的相变材料之谜;而境外某些机构,则在“仪式性舞蹈”的泥潭外,又陷入了“水分子编程”与“低温信息结构”的新一轮困惑之中。
“直播间技术分析办公室”内,陈老、李教授、赵教授等人看着网络上关于“林墨魔术”的各种离谱猜想和“华芯国际”那边传来的初步兴奋反馈,心情复杂。
“效果很好,甚至好得有点过头了。”李教授揉了揉眉心,“现在连普通民众都在讨论‘相变存储’,虽然他们理解的方向千奇百怪。这对普及科学概念或许是好事,但也加大了林墨后续行动的掩护难度。盯着他的眼睛,更多了。”
赵教授则更关注技术本身:“‘冰核’项目组初步判断,林墨展示的并非真正的冰内刻蚀,而更像是一种……在相变界面诱导形成的、瞬时的微观结构投影或印记。其原理可能涉及极其复杂的场致结晶和界面能调控。这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还要精深。他下一个任务,不知道又会涉及哪个领域。”
陈老目光沉稳:“无论涉及哪个领域,我们的核心任务不变:解析、保护、引导。同时,要帮助林墨完善他的‘人设’——一个运气时好时坏、脑洞清奇、偶尔能蒙对些科学原理的整活主播。他越显得不靠谱,真正的核心就越安全。”
仿佛是为了回应办公室的期待,也为了给依旧在发酵的“冰块魔术”降降温,林墨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次日常直播中,开启了“自毁式”澄清。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开始新的整活,而是坐在摄像头前,面前摆着几个烧杯、酒精灯、一些五颜六色的粉末和液体,看起来像个初中化学实验台。
“家人们!晚上好!”林墨一脸“沉痛”,“首先,我要向大家郑重道歉!为上期节目《奇迹实验室》中的那个‘冰块存数据’魔术道歉!”
弹幕立刻飘过一片问号:
“???道歉什么?”
“承认是特效了?”
“我就知道是假的!”
林墨拿起一个烧杯,里面有一些白色粉末:“其实,那根本不是什么‘能量场信息写入’,那只是一个……嗯……比较巧妙的化学热敏反应加上一点物理光学效果!”
他开始了他的“坦白”:“大家看,这是我用的主要材料之一,一种特殊的、对温度极其敏感的无机盐混合物。”他将少量粉末倒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灯稍微加热,粉末局部微微变色,出现了一些细微的、类似晶格的结构反光,但很快就消失了。
“看,加热时颜色和反光会变化,对吧?但这还不够。”他又拿起另一个小瓶,里面是透明的粘稠液体,“关键在这里,这是一种折射率随温度梯度变化的有机凝胶。我在制作冰块前,先用激光在模具底部微雕了极其细微的电路图案——就是你们最后看到的那种——然后涂上这种凝胶,再倒水冷冻。”
他一边说,一边笨手笨脚地演示着,故意“不小心”打翻了一个装有少量蓝色溶液的烧杯,液体洒在桌面的草稿纸上。他手忙脚乱地擦拭,镜头不经意间扫过被液体浸润的草稿纸一角,上面似乎画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式和几个反应温度参数(T_c: 4.2K, ΔH: ~0.15 eV),还潦草地写着“界面偶极排列”、“声子散射调制”等术语。
这个“意外”瞬间被“办公室”捕捉并放大。
“记录!分子式!温度参数!4.2K!这是超导转变温度的典型区域!”
“界面偶极排列?声子散射?这指向的是低维材料界面效应和热输运控制!”
“他是在假借澄清,实则传递‘冰核’项目相关的更深层材料合成与调控原理!”
直播间的观众却完全被林墨的表演带偏了。只见林墨擦干净桌子,继续“解释”:“冰块在特定温度下融化时,由于不同部分温度不均,导致凝胶折射率变化,再加上底层微雕图案和可能残留的热敏盐晶体对光线的共同作用,就产生了那种看起来像内部电路的视觉效果!说白了,就是海市蜃楼般的把戏!跟什么能量场、信息存储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他表情“懊悔”:“都怪我,当时为了节目效果,说得太玄乎了,误导了大家!我向大家保证,以后一定脚踏实地,用更朴实无华的方式整活……呃,是做科学实验!”
弹幕的反应两极分化:
“哈哈哈我就知道!墨哥果然是瞎编的!”
“虽然但是,效果真的很酷啊!”
“这澄清……我怎么觉得更玄乎了?热敏凝胶?微雕?”
“感觉墨哥在下一盘大棋,但我没有证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