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服务器的监控坏了吧?”
“主播是不是在后台偷偷调低了负载?”
弹幕从嘲笑变成了震惊和质疑。
林墨似乎也“留意”到了数据变化,他停下扇风的动作,擦了把汗,凑到监控屏幕前,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狂喜:“哎?哎哎?!真降了?!温度掉了快十度了!功耗也降了一百多瓦!兄弟们!我们成功了!老祖宗的智慧yyds!”
他兴奋地对着镜头挥舞着蒲扇,然后仿佛是为了确认这不是幻觉,他又继续扇了十几分钟。在他的持续“努力”下,服务器核心温度最终稳定在了72℃左右,比初始温度降低了超过13℃!总功耗则从最高的3050W下降并稳定在了2780W,降低了近300W!
这个结果,让整个直播间和所有幕后观察者都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是更大的哗然。
降低十几度核心温度,对于高端服务器而言,意义非凡,不仅能提升稳定性,还能延长寿命。而降低近300W的功耗,对于拥有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来说,累积起来的节能效益将是天文数字!
“办公室”内,负责能源和散热技术的专家们眼睛瞪得熘圆。他们知道林墨的“整活”必有深意,但亲眼看到如此离谱的散热效果,还是感到震撼。
“分析气流模式!他的扇风动作有古怪!”
“功耗下降幅度超出单纯温度降低带来的效应…这不符合常规的风冷散热模型!”
“那把蒲扇!重点分析那把蒲扇!”
直播画面中,林墨终于累得瘫坐在地上,靠着机柜,大口喘着气,蒲扇被随意地丢在一边,扇面朝上。他一边用袖子擦汗,一边对着镜头“抱怨”:“不行了不行了……手快断了……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看来想给全国数据中心都配个扇扇子的,可行性为零啊……性价比太低了……”
他絮絮叨叨地吐槽着,似乎完全沉浸在“实验成功”但“个人付出太大”的矛盾情绪中。就在他看似无意识地伸手去拿旁边地上的水瓶时,他的手腕“不小心”碰到了被他丢在地上的蒲扇扇柄。
蒲扇被碰得翻转了一下,扇面在摄像头前有一个极其短暂但清晰的正面特写——上面似乎用某种深色的涂料,绘制着一些看似随意、如同孩童涂鸦般蜿蜒扭曲的细密纹路。这些纹路并非装饰性的图案,更像是某种抽象的、蕴含了复杂数学规律的曲线网格,覆盖了整个扇面。
“哎哟!”林墨“慌忙”把蒲扇扶好,嘴里都囔着,“可别把这‘功臣’弄坏了。” 然后很自然地将扇子放到了一边,扇面再次朝下,挡住了那些纹路。
整个过程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根本不会注意,或者注意到了也觉得那只是扇子上自带的普通纹饰。但对于那些始终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细节的“特定观众”而言,这短暂的特写,不啻于一道惊雷!
“截图!快截图!”
“扇子上的花纹!放大分析!”
“那绝对不是普通图案!一定和神奇的散热效果有关!”
“又是‘意外’泄露!他绝对是故意的!”
直播间里,也有眼尖的观众发出了疑问:
“刚才扇子上是不是画了什么东西?”
“好像有点特别的纹路?”
“难道秘密在扇子上?”
林墨看到这些弹幕,立刻露出“被看穿”的些许“慌乱”,但马上强作镇定地摆手:“没有没有!那就是普通的蒲扇,上面有点草梗自带的纹理罢了,或者是我之前不小心划到的!大家别多想!今天的成功,主要靠的是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正确的扇风技巧!对,技巧很重要!”
他越是欲盖弥彰,就越是坐实了某些人的猜测。
“办公室”内,专家们已经收到了林墨事先提供的、关于扇面涂层纹路的完整高清图像和初步分析报告。
“不可思议!”一位流体力学专家看着放大的纹路图,激动得声音发颤,“这些纹路……它们构成了一种极其精妙的‘流场引导阵列’!看这些曲率的微妙变化和节点分布……这根本不是涂鸦,这是一种基于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的先进流动控制结构!”
另一位材料学家接口道:“涂层本身也经过了特殊处理,含有纳米级的相变材料和催化成分。当扇面以特定频率和角度在空气中运动时,这些纹路会与空气分子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并非简单地推开空气,而是‘引导’和‘重构’气流,形成一种高度定向、能量集中的‘有序对流束’!这种对流束的换热效率,远超普通乱流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陈老眼中精光闪烁:“也就是说,林墨同志看似滑稽的扇风动作,实际上是在配合这把‘钥匙’,开启一扇通往高效散热新世界的大门?”
“可以这么理解!这把蒲扇,就是一个简易的、【定向对流增强技术】的载体!它演示了如何用极低的能量输入(人力扇动),通过对流场的精确操控,实现极高的散热效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