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弹幕出现了长达十几秒的真空。紧接着,是如同火山喷发般的井喷!
“!!!!!!!”
“卧槽!!!!悬浮了!真悬浮了!”
“还在转!我的天!”
“这不可能!我眼花了?!”
“物理老师!物理老师你在看吗?快出来解释一下!”
“见鬼了!橡皮泥成精了?!”
“主播你他妈到底做了什么?!”
不仅仅是普通观众,全球范围内,所有通过特定渠道关注着这场直播的物理学实验室、顶尖大学研究组、高科技公司研发中心,在这一刻,集体失声。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在享用早餐,他的助手惊慌失措地冲进来,将平板电脑递到他面前。老教授只看了一眼,手中的咖啡杯“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褐色的液体溅了一地,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旋转的、彩色的、荒诞的橡皮泥,嘴唇哆嗦着,喃喃道:“Meissner Effect... Perfect Diamagnetism...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modeling clay? Its... impossible!”
一家顶级科技公司的首席材料科学家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几乎把脸贴到了监控屏幕上:“分析磁场数据!分析那橡皮泥的实时成分信号!快!这绝不是普通的橡皮泥!那个磁场装置也绝不普通!”
“办公室”内,早已准备好的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们同样激动万分,但他们更多的是兴奋而非困惑。因为他们知道,林墨又一次将不可思议的技术,以最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完全抗磁性!稳定的磁通钉扎导致的悬浮和旋转!这表现……绝对是超导!而且是室温下的!”一位超导专家声音发颤,“橡皮泥只是载体,关键是他混合进去的东西,或者……是那橡皮泥本身被某种方式改造了!”
直播画面中,林墨看着成功悬浮并旋转的模型,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然后又迅速转变为“夸张得意”的表情:“看!我说什么来着?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信念足够坚定,橡皮泥也能撬动地球!”
他围绕着悬浮旋转的模型,开始进行各种“测试”——用一根非金属的小棍轻轻推动模型,模型在偏移后会缓慢地恢复原位并继续旋转,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他甚至在模型下方缓缓移动一张纸,纸张毫无阻碍地穿过模型与磁场装置之间的空间,证明这并非视觉把戏。
十分钟的任务时间很快过去,模型依旧稳定地悬浮旋转着。系统提示任务完成的声音在林墨脑海中响起。
【整活任务完成。奖励【室温超导新材料雏形】已发放至专属存储空间,可随时查阅。】
林墨心中大定,脸上却摆出一副“实验结束,该收拾了”的表情。他小心翼翼地(在系统无形引导下)用手从特定角度“接”住了停止旋转并缓缓落下的橡皮泥模型。
“好了,今天的科学奇迹展示完毕!”林墨将模型拿在手里,仿佛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玩腻了的橡皮泥玩具,“事实证明,只要敢于想象,一切皆有可能!当然,我这 probably 是特例,大家可千万别用自己的橡皮泥去试啊,肯定会失败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准备将橡皮泥模型揉成一团回收。就在他转身走向工作台,似乎想要找个袋子装起这些“实验残留物”时,“意外”再次上演。
他的胳膊肘“恰好”撞到了工作台边缘一个不起眼的小玻璃瓶。瓶子只有拇指大小,里面装着少量白色粉末,瓶身贴着一个手写的标签。
“啪嗒!”
小瓶子被撞倒,在桌面上滚了几圈,瓶口甚至微微松动,洒出了一点粉末。
林墨“哎呀”一声,连忙伸手去扶正瓶子,并用手指慌忙地将洒出的粉末扫回瓶口附近。在这个过程中,摄像头清晰地捕捉到了瓶身上那个手写标签的内容:
【活性结构诱导剂 - 批次:T-001】
成分:改性碳纳米角/稀土络合物/有机模板剂
警示:实验室样品,勿食!
虽然林墨的动作很快,扶正瓶子后立刻将其塞进了抽屉里,脸上还带着“差点闯祸”的懊恼,但那个标签,以及标签上那些对于材料学家而言如同惊雷的关键词——“活性结构诱导剂”、“碳纳米角”、“稀土络合物”、“有机模板剂”——已经如同烙印般,刻入了所有有心人的眼中!
“瓶子!那个瓶子!”
“活性结构诱导剂!是它!一定是它!”
“碳纳米角!稀土络合物!我明白了!橡皮泥本身是载体,这些添加剂才是关键!”
“他是不小心又把核心秘密泄露出来了!”
“快!记录成分!分析可能的合成路径!”
直播间再次沸腾,弹幕疯狂滚动,“添加剂”、“诱导剂”等词汇瞬间刷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