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下午好!”林墨的语气显得格外轻松,“今天不整新活了,来个简单的复盘和闲聊。”
他将放大镜在镜头前翻转,黑色的塑料边框,光滑的玻璃镜片,看起来与任何文具店卖的没什么不同。
“上次直播,好多朋友说我作弊,说肯定是放大镜有问题,或者是我那瓶‘光能增效剂’太神。”林墨笑着说道,将放大镜凑近摄像头,让镜片占据整个屏幕,“其实吧,我真觉得,主要还是那天天气太好了!阳光特别足,特别纯粹!你们看这放大镜,普普通通,地摊货,能有什么问题?”
他一边说,一边调整着放大镜的角度。阳光透过镜片,在背景墙上投下清晰的光斑。然而,就在某一瞬间,当镜片与光线的夹角达到某个特定值时,奇异的现象发生了——那原本无色的镜片边缘,竟然折射出了一圈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的、彩虹般的光晕,并且光晕的色泽分布,似乎与寻常的色散有些微不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经过精密计算般的规律性。
“咦?”林墨恰到好处地发出了一个疑惑的音节,他“好奇”地将放大镜转动了几下,那奇异的光晕时隐时现,“这镜片……好像有点特别?边缘好像有点……镀膜?”
他“努力”地将放大镜固定在那个能显现光晕的角度,让摄像头能够清晰地捕捉到这一细节。然后,他像是为了确认,拿起一块柔软的镜头布,“随意”地、但却用力地擦拭着镜片的边缘区域。
几下擦拭之后,在镜片与黑色塑料边框接壤的最边缘,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地方,似乎有一点点极其微小的、与玻璃质感截然不同的、略带金属光泽的涂层,因为擦拭而微微显露出来一点点痕迹,若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哦豁?”林墨脸上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这地摊货放大镜,居然还带了一点点镀膜?难道是厂家为了防止眩光?不过这镀膜的位置也太隐蔽了吧?而且这颜色……好像不是普通的增透膜啊?”
他看似自言自语,实则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了直播间,每一个动作都被高清摄像头忠实记录。他将放大镜再次对准阳光,仔细端详着那微弱的光晕和边缘若隐若现的涂层痕迹。
“难道……上次成功,跟这个不起眼的镀膜也有点关系?”林墨皱起眉头,露出一副“陷入思考”的模样,“这镀膜会不会……改变了透过光线的光谱?或者聚焦的能量分布?我记得有些特殊镀膜是能干这个的……”
他越是表现得像是偶然发现、推测不确定,屏幕前那些紧盯着每一个细节的专家们就越是心跳加速!
“镀膜!是那个镀膜!”
“快!分析那光晕的频谱!那绝对不是普通的增透膜或减反膜能产生的效果!”
“边缘涂层!那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功能性镀膜!可能起到了光谱转换、聚焦增强、或者甚至与催化剂产生协同效应的作用!”
“我们之前完全忽略了放大镜本身!都以为它只是个普通的聚光工具!”
“难怪我们复现失败!关键可能不仅仅在前驱体和手法,这个被我们视为‘常量’的放大镜,才是最大的‘变量’!”
“办公室”内,专家们看着直播,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他们早已从系统提供的完整技术资料中知晓,那枚看似普通的放大镜,其镜片上确实被系统赋予了一层极其精密的“广谱响应与能量场调控功能膜”。这层膜能够微妙地调整透过光线的光谱成分,使其更匹配催化剂的吸收特性,同时还能对聚焦光斑的能量分布进行优化,降低热损耗,提升光化学转化的有效能量份额。林墨此刻的“偶然发现”,正是计划中的又一次“精准信息泄露”,将外界的注意力,成功引向了另一个关键但非最核心的要素上。
直播弹幕也瞬间炸锅:
“卧槽!还真有镀膜?”
“我就说嘛!普通放大镜怎么可能那么神!”
“这镀膜是干嘛用的?求科普!”
“主播在哪买的放大镜?求链接!”
“肯定是这镀膜的功劳!主播快送去检测!”
林墨看着弹幕,脸上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家人们,别激动!这就是个地摊货,我都忘了在哪买的了。而且就这么一点点边缘镀膜,有没有用还两说呢,可能就是个工艺瑕疵或者装饰。我觉得吧,主要还是天气和我的‘扫描大法’给力,这镀膜顶多算是锦上添花,或者干脆就是个巧合。”
他试图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回来,但这种“欲盖弥彰”的说法,反而更加深了人们(尤其是屏幕前的专家们)对那特殊镀膜的怀疑和重视。
“好了好了,不管这镀膜了。”林墨将放大镜放下,仿佛不再在意,“总之呢,上次实验成功,证明了阳光分解水是可行的,方向是对的。至于具体怎么实现高效率,那就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去深入研究啦!我这业余选手,能抛砖引玉就不错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