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流传让姬昱开始忙碌起来。
他要供应给贵族上好的书,又要供应给市场一定量的线装书。
当然不是白送,其中有着定价贩卖。
更别说在晋国只有姬昱掌握着印刷术,有了书也就相当于有了面子。
皮书者二百钱,线书者十钱,且不买线书者不予皮书。
皮纹书的供应量一定要少于线装书,这样才能体现出他的珍贵之处。
所以在制作书籍的比例按照二百比一,线装书卖出两百本才能买一本皮书。
这样做也引起了贵族争先恐后的争抢。
他们可以不懂其中的内容,可代表高贵的书可不能没有啊。晋侯都称赞其中内藏着天道之理,要是有一天问起其中内容,说不上来可就丢人了。
于是世家争夺,更在意面子的卿大夫们当然想持有皮书,这样也就买下了许多另外的线装书。
姬昱这样买卖的手段自然也有他的道理。
买两百线书才能有资格买一本皮书,不单是说明了皮书的价值,还把线书给卖了出去。
不识字的庶人和郊民显然没有买书的欲望,他们都没有得到知识的权力,更别说买书了。书籍主要流传在城中的读书人和卿大夫世家这样的人物。
读书人买一本线书就能够深究,对买更多的书没有抱有期望。
而世家好脸面,怎能和国人一样看那种线书?
那些国人什么档次?也配和他们这些贵族看一样的书?
所以好面之人会买下二百线装书,只为求得一本皮书。
有人说:“王孙卖书之举实在是有违人伦,作为一个身份尊贵之人,怎么能够用贩卖这种下贱的手段传播他的书籍。”
可有人就会反驳:“王孙的德行晋国没有不知道的,他这样做一定不是为了求财;王孙能够因为诺言而赔付千金,我们这样买书的成本都不足千金的万中之一,你又怎么能够抱怨呢?
就当是让王孙回一些本钱就好了。
你看这样的书籍巧夺天工,难道还不足以匹配他的价值吗?
按我说,王孙还是将书籍的定价定的太低了,一定是为了我们着想啊。”
竹简(编织好的成品)售价百钱,且没有书写的痕迹,要是想买抄写的竹简还要另付五十钱,这样一看,王孙所卖的线书不知比那又重又不方便的竹简要便宜不少。
抱怨买书的人也都相信了这样的言论,毕竟这样新奇方便的东西他们也从未见过,比竹简还要便宜许多,可见王孙卖书并不能够赚取利益,而是在用他的良心去传播他所思考的道理。
读书人非但没有心疼钱财的损失,反而为此哭泣。
“王孙传书而不求利,这是我晋国的大贤啊!”
三千钱为一金,贵族买一本皮书才不过二千二百钱,这样的消耗对贵族世家来说也经受得起。
只是他们不知道,姬昱除去制作皮书的烦劳,剩下的时日都在家中看辛开数钱。
有着四人印刷线装,姬昱自身胶封皮纹封面,效率可谓高上。
昱将这些书印制之后让侍卫去找城中贵族和一些书生散卖,其中大部分都是卿大夫之流。
在外人眼里,他做的可能是亏本生意,没有赚取。
可这些人不知道,书籍的成本远远比他们想象中要少得多。
一本线书的成本只有六钱,这还是把任季子四人的时间成本加进去来计算所得。
皮书的技艺只有姬昱知道,可成本也只不过是二十钱,主要的贵重还是用在外饰和封面上,其中的纸张并不值钱,况且纸张大多来源王室自送,也不会有什么麻烦。
辛开将那些卖出的书籍经过统计,得出了远超百金的利润。
“王孙,您为何不多卖一些书籍,而是选择在此时就停手了呢?还有不少的地方没有书籍,要是往其他的地方卖出,我们即可得到更多的利益。”辛开疑惑的问道。
卖书足有三千之数,姬昱便不让四个随从不再印制和装订。
“我传书虽说不是为了利益,可想要更多的利益,就必须做到见好就收。
虽然现在市场没有饱和,可你别忘了我可是卖给了很多那些世家富余的线装书,他们也是其中的推动着市场的因素。
因为我在卖书,所以他们没有动向。可我不卖书选择闭关潜修,那么那些贵族就有了贩卖书籍的机会。
天下的运转在于有利可得,我们得到了先利,不可将此道占据,长久以此必然受到反噬,这是人道的规律。而且书籍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就此将利益全部吃下,那些贵族会笑话我的吃相的。
书传三千即止,是为了让那些贵族用他们的名义去将他们库存的线装书分与百姓庶人,让他们主动传播知识。你什么时候弄懂其中的道理,也就说明离我不远了。”
辛开低头沉思。
姬昱也为他能提出问题而感到欣喜。
这几人中,辛开最为聪慧,可也最为愚笨,容易钻牛角尖。
对此只能说明出大致的道理,让他不断思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