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太上皇赵桓一起骂。
一句句讥讽,讽刺的让李纲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让他更难受的是,他不知道明天朝中还剩下几个人。
也不知道太学此届入学考试,会不会因此而大出洋相。,
“敢请太后指点,眼下该如何?”
“光会捅篓子,不会补啊?何德何能,敢去跟靖王相比,处处跟人家作对也得有与之匹配的才干。人家靖王,从来不会自诩功劳才华,也不会沽名钓誉的做孤臣彰显德行,可补的是靖康之难的塌下来的天,补的是大宋百姓的衣食住行的脚踏实地。”
郑怜玉说完,就起身走了。
她也是出于义愤,跑来骂李纲一顿,她也不知道这对君臣搞出来的乱子该怎么弄。
骂完以后,心里的窝火也散去了不少。
这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连个名分都没有,光顾着李家侍女带去登州,把亲妈扔在了汴梁。
都怪赵桓来找自己。
如果不是他耽误了自己时间,可能被赵玉盘误会了,自己也不会在这汴梁找不到去登州的船。
一路胡思乱想的郑怜玉茫然的走到自己的府邸。
可是李纲却跑去了皇宫递牌子,求见赵桓。
赵桓是真的急了。
李敬拂袖而去,宗泽辞官,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太吓人了。
皇帝自称寡人。
眼下皇后,女儿都坐船回了登州,带着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妹妹们,朝中重臣也都坐船走了,留他一个人在偌大的皇宫,真成了寡人。
这滋味不好受啊。
想在回想起朱琏处死的那个陈南生的学子,真是该死。
当年的太祖皇帝是什么情况,是靠着自己蛮横的武力,带着属下冲锋陷阵拿下的江山,如今是什么情况,是各将领自发的拥立皇后,百战沙场,打垮了金人,打到西域之外的中亚,把自己就救出来的。
恬不知耻的枉顾事实,生搬硬套祖宗之法。
跟李纲一起,蒙蔽了自己双眼,成了恩将仇报,不仁不义的昏君。
赵桓正在气头上。
李纲居然来了。
愤怒的赵桓当然要见,见面就是一脚,踹的李纲一屁股坐在地上。
“李纲,误我至此,你还有什么话说?”
与其说是李纲误导了赵桓,不如说大宋现有的军事格局误导了赵桓。
从金国归来的赵桓一直以为,大宋各大钦命军都是自己和朱琏命名的。
一旦自己和李敬对立,折可求,李纲,刘锜不一定会朝着李敬靠拢。
几个长公主会反对自己,也不一定会支持李敬。
集英殿利用学子上疏要求杯酒释兵权,竟然输的如此之惨,连对自己千依百顺的朱琏,也追寻李敬走了。
不仅救自己回大宋的皇后走了,还有各位长公主,还有朝中不少重臣。
赵桓也想去登州,却没有船。
夜幕降临皇宫黑洞洞的,赵桓心慌的很。
“上皇,太后宅心仁厚,宗泽心胸宽广,李敬不乱杀无辜,连昔日跟金使勾结,意图卖国掌权的太太上皇,也不是在临安做山长做的很好!”
李纲之所以敢撺掇赵桓试一试。
无非是朱琏和李敬都不喜好杀人。
不管是金国的俘虏,还是擅自称帝,在报纸上编排香艳故事,恶心两人的赵构。
死在李敬和朱琏手上的,无一不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
“上皇既是太后的丈夫,女帝的父亲,又是几个长公主的哥哥,在汴梁城头对李敬,宗泽,关胜,种彦鸿,岳飞,赵不试等人,也有赏识提携之恩,他们不会对你如何的!”
赵桓气乐了,堂堂大宋天子。
居然要靠妻女亲情,兄妹颜面,朝廷任职的封赏,来保全自己。
“陛下与微臣和他们,无非在对于朝廷治国方式和对君王的态度上有分歧,倘若这种分歧引发大宋混乱,就不智了。山东数年,微臣见李敬对太后言听计从,甚是尊敬,错觉的以为他可以跟大宋其他朝臣一样,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也错误的以为他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你没有看清楚的何止是李敬?”
李纲判断朱琏和赵柔嘉去追李敬,李敬就不太可能反,朱琏也不会拿赵桓怎么样,赵桓松了一口大气。
心里稍微踏实下来。
可赵桓和李纲此时此刻都不明白,为什么会众叛亲离。。
这些人看似被李敬用各种好处拉拢,勾结。
其实他们是忠于的大宋的,只是受到李敬的影响,对国家的,民族的忠诚,远高于帝王。
火车,蒸汽舰艇的问世,已经李敬在太学,水师学堂各种讲课中流出的内容都在表述一个事实。
科技,才是大宋的未来。
大宋应该从稚子启蒙开始,就对国计民生影响很大的科技萌芽和教材,开始梳理,培养人才。
不管是,算术,医学,还是机械,物理,要主动是整理前辈先人留下的经验科学,还要为其寻找理论支撑,比如为何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何会有潮起潮落,为何大江会东去,为何成熟的果子会从树上掉落,为何密闭的屋子里烧煤,会死人,为何长期喝开水的人,比喝生水的更加不容易生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