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此时,三方势力都在行军赶路,各自做出了再各自的反应。
古代军队前进的景象,与现代军队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息。
前方是一片苍茫的山川,浓荫蔽日,远处是千里之外的城池。
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弓箭等兵器,排成方阵,整齐地向前方迈进。
他们的面容严肃,目光坚定,似乎在默默地发誓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到底。
在他们身后,是一列列的战车、战象、战马等重型装备,发出威武的轰鸣声,震撼人心。
整个队伍行进的步伐整齐有力,宛如一只巨大的兽群,向前方奔腾而去。
这一支是李景隆的部队,快速前进。
没多久,李景隆领军率先来到白沟河的附近,但他马上没有进攻,而是选择与附近州府的守将会师。
此时,平安率领部下两万人,俞通渊三万人,指挥使滕聚领军三万,还有几个小州府也领军赴战。
朝廷的军队再次兵力大增,高达六十万余人。
李景隆有朱允炆特赐的“便宜行事”之权,去到哪里都征召附近州府兵力为他所用。
此时的他,前所未有的膨胀。
心中,更是对燕王不屑。
大都督吴能建议道:“大将军,既然会师增兵,不如直接进攻吧?”
李景隆不耐烦说道:“急什么?我军几十万兵力,还怕燕王?再者,我军连续一个月赶路,兵马劳累,先休整一两天吧!”
言毕,他命人原地扎营,他带着众将休息去了。
原地,吴能眉头一皱,无奈之极。
“末将平安见过大都督!”
“末将滕聚见过大都督!”
“末将俞通渊见过大都督!”
“末将……”
旁边的几位将军拱手行礼,纷纷介绍自己。
吴能缓过来,回礼道:“诸位将军无需客气!”
他看向旁边的一名高大威猛的将军,问道:“传闻平安将军年轻时,曾追随过燕王征战沙场,可有此事?”
众人也好奇望着,这样的人可是很少见的。
平安点点头:“是有这么回事!但是,末将不认同燕王起兵是为了救国救民一事,末将不会念及旧情的。”
旁边的几人眉头一皱似乎是不信。
燕王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有一半的功劳是旧部相投。
吴能想了想颔首:“本将军相信平安!既然如此,我们找个地方坐下,好好了解一下燕王的战斗习惯!”
“请!”
众人离去,讨论燕王的用兵之道。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就在他们进行商讨的时候,外面士兵也开始自己的行动。
扎营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带有统筹规划、整齐划一的复杂过程。
他们将需要的营帐、存粮、药品和水源等物资就位,指导士兵们整齐地地按照不同的编制从东到西,南到北的方位布置营地,让整个军队井然有序。
同时,为了保护军队体系,排出掩壕等等防御工事。
士兵们忙碌地工作,有人在搭建营帐,有人在挖坑、烧水、生火、备饭等等。
大厨师也开始忙碌了,为军队提供可口的一餐。
同时,有的人担任卫兵,维持营地的安全,确保军队的平稳运行。
在这种严谨的秩序下,整个军队看起来整齐划一,宛如钢铁之林,让敌人望而生畏。
……
另一边。
朱棣军队前进的景象,可谓是气势磅礴、壮观宏伟。
大多由步兵、骑兵、战车等组成,每个部队都有不同的编制和队形。
在军队前面,已经派出一些斥候进行侦查,确保前面的路线和情况安全。
同时有些武将带领一些步兵或骑兵作为先锋向前探路,接着,整个军队分队列向前行进。
当时的士兵穿着锁子甲、丝绸战袍等装备,头戴盔甲、头盔等,手持兵器,脸上神情凝重。
士兵们整装待发,进发时的神态严肃,营造出一种肃杀之气势。号手奏响悠扬的军乐,锣鼓喧天,让人听了心潮澎湃。
在行军过程中,指挥官们定时喊出口令,让士兵们整齐划一地行进,士兵的步伐和呼吸也是完全同步。
如果遇到交战的情况,指挥官会发出号令,让队伍迅速集结,并且利用战车、箭矢等武器进行防御或攻击。
整个军队的前进速度不快也不慢,操作有序,像一条沉稳有力的铁蛇向前冲刺。
身后,军营、马车、器械等随军人员也在紧跟其后,场面壮观。
整个队伍闪烁着冷莫的寒光,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不断流淌着一种强烈的力量和决心,令人心潮澎湃,惊叹不已。
在这一切的前面就是朱棣了,仍在行军赶路的朱棣不知道,朝廷的军队早已到达白沟河附近,并且都在商量怎么对付他。
此时燕军距离白沟河只有数百里,不远不近。
“诸位,我军是休息还是继续前进?”
朱棣回头问道,他虽然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决定还是问一问这些将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