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炳一路北上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大明四方。
这位新册封的北方霸王要干什么?
走一地,收一地的权。
真要不知好歹?
给脸了是吧!
皇帝虽然让你统领北方,可你心里没点数。
没有经过朝廷中枢,内阁签定的圣旨,能叫圣旨。
好吧!
即便是皇帝口谕,朝廷也有驳回的权利。
要知道,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同时,可也建立了内阁六部来分担皇帝责任。
当然,六部内阁不能和丞相制度相提并论,但他,好歹也能制约到皇权不是。
故而,如今的朝廷,正在为朱允炆册封朱尚炳北方霸王一事,需要尽快达成一致。
他们认定朱尚炳在北上的路途中,做着假公济私的勾当。
抽调河北一半兵马进入关中?
你想干什么?
整编洗牌吗。
年轻的皇帝真让齐泰,黄子澄等人失望至极。
说好了削蕃,说好了襄阳震慑各地封王,让封王们认清现实,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主动交出王权。
怎么能转眼就说变就变!
皇帝这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不是。
那就是打齐泰等人的脸了。
于是,朝廷中以兵部尚书为首的齐泰等人,连夜赶制计划,必须制止朱允炆与朱尚炳这样,无视朝廷制度的规则。
朝廷的动作很快,发往各地的政令,军令与皇帝朱允炆的刚好相反。
从这一刻起,皇帝与朝廷之间的隔阂已经彻底暴露出来。
君臣不在一条心上,这无疑将会再次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往南京磨磨蹭蹭赶路的朱允炆,在收到消息后,不以为意,只能冷冷一笑。
对于这个朝廷,他早就想掀了重组。
可他,有心无力。
朱允炆之所以将整个北方划给朱尚炳,封朱尚炳为霸王,那自然是他不甘心。
和他之前与朱尚炳抱怨的一样,他的皇爷爷留给他的江山,留给他的朝廷,是一个充满了哀怨,满是滥竽充数的大臣。
朱允炆不傻。
朱元璋大肆清理了开国老臣,明面上似乎为了自己能坐稳皇位。
但是,朱允炆觉得,这样做,也为皇室中资历最高的燕王,留下了一个清君侧的借口。
皇爷爷临终前,让自己防备燕王,却一再重复皇明祖训。
这是什么意思!
给自己加担子,还是为了告诉自己,皇位虽然传给了自己,自己却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
但是,没有办法。
他朱允炆身边,他认为没有可靠之人,君臣不在一条心上。
自己刚登上皇位,皇爷爷留下的辅佐大臣们,却一股脑的建议自己削蕃。
削蕃!
除了削蕃,朝廷大臣似乎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自己不同意削蕃,于是每日的朝堂议事,就反复议论封王势大,恐尾大不掉。
对于这样的皇位,朱允炆无数次黯然神伤。
好在,上天垂怜自己。
就在北平虎视眈眈,准备南下清君侧之时。
一道惊雷,在西安炸响。
秦王朱尚炳,横空出世。
先斩杀陕西布政使,随即便是收取西北兵权。
紧接着,发布檄文,谁动打谁。
秦王朱尚炳在西安的一系列的操作,猛如虎。
让所有人根本无法反应过来。
后来,朱尚炳不顾一切北伐瓦剌,以三千人代价逼降瓦剌。
这还不算,回师西安,又将手伸向山西,邀请晋王入西安密谈。
对于朱尚炳在西北的高调如斯,朱允炆在朝堂上打太极,使用拖字决。
之前,没人知道朱允炆道心中所想。
但是,从朱允炆册封朱尚炳为北方霸主后,一切皆以明朗。
是的。
朱允炆不相信皇爷爷朱元璋。
他选择相信父亲,朱标。
秦王本就是太子一脉最亲近之人,曾经他的父亲朱标能容忍秦王,为什么他不能。
秦王越是强大,皇位越是牢靠。
至于秦王会不会行大逆不道之事,起兵造反。
朱允炆认为不会。
皇帝与秦王之间的权势,本就无太大差别。
秦王可以在北方肆无忌惮,因此被天下人认为嚣张跋扈,可谓名声极差。
只这一点,秦王想登天,难上加难。
当然,如果秦王执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他朱允炆也不是好欺负的。
与他之前和朱尚炳说的一样,给他时间重整庙堂,以大明南方的底蕴,他又绝对信心北伐成功。
毕竟大明南北,无论人口,经济,军力的差距,都是显而易见的。
抬头北望,朱允炆心中默默想到。
“希望尚炳不负兄之所望。”
一路沉默的朱允炆,让他身边的陈妃担心不已。
“陛下,可是为了朝廷之事烦恼?”
朱允炆摇摇头,看着飘落的树叶,不由感叹:“果然是多事之秋。”
陈妃继续开口道:“陛下,可想好了如何应付朝中大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