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六晚,吴天佑率军再度从昌化临时休息出发,经一晚急行军,穿过临安县,抵达余杭县南部30里一处预先选定的休息点,隐蔽休息。
十七晚,部队终于到达指定埋伏位置,杭州西湖西南的灵隐飞来峰。
连续三晚的急行军,造成部队不同程度减员,加上不能生火,就只能以干粮就生水来充饥,部分士兵生病无法随大部队行动。总体兵力减员达6%左右,不过对战力影响不大。
天竺寺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岸的天竺山南麓,始建于石晋天福七年(943年),当时叫西明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为天竺寺。几经损毁,明景泰三年重建。发展至清初,已经是刹宇连阡,巍峨辉煌。比丘、比丘尼达百数十人,终日诵经说法,焚香拜礼。
天竺寺分上、中、下三寺,以上天竺寺为尊。
下天竺寺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属于禅寺。也是几经损毁,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重建。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殿。乾隆皇帝临幸下天竺寺的时候,御名法镜寺。
中天竺寺称法净寺,位于下天竺寺之南、稽留峰之北,属于禅院。始建于隋末唐初期间,宋朝时叫崇寿院。中间几经改名,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额称为中天竺法净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名法净寺。
上天竺寺称法喜寺,位于北高峰之麓,中天竺寺之南。至明代开始,寺内设置僧道衙门,掌管杭州一带的宗教行政,一直延续到清朝。
清帝信奉观音大士“奇术妙相”、“灵感显应”,对天竺寺恩宠有加。康熙玄烨,六巡江南,五到上天竺。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乾隆弘历南巡时到上天竺,除题诗外,并定名上天竺寺为“法喜寺”,御书寺额和“宝陀飞观”、 “普甘露门”等匾额,题写柱联有:“绕座法轮明宝月,盈阶甘雨散花天。”
清朝皇帝这样重视天竺寺,而且两任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和乾隆都亲自到过此处,并留下墨宝。下面的一帮官吏自然是不敢有所怠慢。按惯例,高级官吏都在二月十八这天拜祭,二月十九观世音大士诞辰则留给平民百姓和低级官吏拜祭。
二月十八早,浙江巡抚罗遵殿一行文官武将,前去法喜寺祭拜。文官坐轿、武馆骑马,一路是锣鼓开路,从天竺山西麓沿山道向上天竺法喜寺前进。
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扬威军昨晚已经埋伏在附近,几千精锐的士兵正树林草丛之中,看着他们上山,一步步迈进预先设好的口袋阵。
虽然整个上山的官道经过数次修整,可以骑马、坐轿上去。可大部分习惯于养尊处优的官员及眷属,还是感到疲惫不堪。于是,罗遵殿安排众人在入寺庙前先行休息,恢复精神。并同时可以整理衣冠容貌,以示庄重。
半个时辰后,罗遵殿一行开始步入法喜寺。随军卫护以及各自的亲兵护卫,则在殿外警戒。当罗遵殿一行按顺序准备拜祭时,亲卫进来急报,发现大批长毛军正从四面八方向法喜寺围过来。
罗遵殿当场吓了一大跳,大批长毛军打过来,怎么事先没有半点征兆?自己的探马在方圆百里的范围内来回搜寻,居然没有探查到半点信息,可恶。
罗遵殿只得带着一班武将文官,退到殿外。走到一处高台,罗遵殿接过单筒千里眼,向中天竺寺望去。只见一排排身着太平天国军服的士兵,手持火枪,向这边逼近,人数大概有两三千。特么的,这那是什么普通的太平天国部队,这分明就是扬威军。
他也是从金华知府的汇报中,知道扬威军虽然是穿通常的太平天国军服,可是,却是清一色的火枪部队。再看左、右、后面,都发现密林中围过来的太平天国士兵。罗遵殿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次怕是在劫难逃了。
“不好。我们被扬威军包围了。”罗遵殿失声叫到。
听到巡抚这么说,一众官员顿时惊慌失措,队伍瞬间混乱起来。由于还有部分官员携带家眷同行,包括罗遵殿也是带着妻女一起来到。一时间,就听到女人孩子的哭声、男人的骂声响成一片,恍如末世来临。
罗遵殿不得不登高一呼。
“肃静,肃静。护卫队长何在?”
“抚台大人,奴才在。”
“速派人,分路突围,去杭州报信求援,快。”
“喳。大人,奴才立刻去办。”
护卫队长离开后,罗遵殿发布第二道命令。
“所有官员,把亲卫集中起来,由我统一指挥。武将留下,其余人等,退入寺庙躲避。”
差不多半个时辰,扬威军便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就连后山上也是人头涌涌。正门外就更不用说了,足足有5千人之多。
罗遵殿面色铁青,初步估计,来的扬威军不下万人。而自己手上,官员们留下的亲卫加上护卫兵也不足800人。就凭这点人,能干什么?就算派出去的卫兵冲出包围,请来救兵,也同样无济于事。根本不够别人打。这就是个死局,让对方算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