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老人的眼神中,既是绝望,又是愤怒,仿佛在用最后一丝力气诅咒这些禽兽不如的匪徒。
这些场景,如同烙印一般刻在陈树生的心头,每当想起,他的双眼都会变得赤红,心中怒火中烧。
他发誓,要让这些罪恶的灵魂付出代价,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
所以,当面对白军时,他毫无半点手下留情。
他将他们一一捉拿归案,送上审判台,让那些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畜生接受正义的审判。
最终,在一声声的枪响中,那些罪恶的灵魂被永远地送入了地狱的深渊。
陈树生站在审判庭外,望着渐行渐远的囚车,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愤怒的宣泄,更有了一丝安慰。
他深知,这些只不过是无数罪行中的一部分,但至少,那些无辜的亡灵可以安息了。
“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无数的老百姓,怀揣着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自发地涌向了布尔什维克的部队,他们的身影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陈树生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慨,仿佛在描述一个难以置信的场景。
那些扛着简陋工具的农夫,那些紧握着孩子的手的母亲,那些满腔热血的青年,他们以坚定的步伐,汇聚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
“说起来,布尔什维克后来能够如此迅速地赢得内战,白卫军的倒行逆施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叶卡捷琳娜补充道,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坚定和愤怒。
“他们残忍的暴行,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与反抗,使得布尔什维克的队伍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然而,话说回来,如此众多的百姓迅速加入军队,并非一件简单之事。
打仗,绝非仅凭一腔热血便能胜任。
在十人、百人的小规模战斗中,个人的勇武或许还能左右战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但当战争的规模扩大到万人、十万人之巨时,个人的作战能力便显得微不足道,仿佛沧海一粟。
“在这个时候,后勤补给是否充足,兵团内部的组织框架是否严密有序,才真正成为决定胜负的左右手。”陈树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剖析战争的本质。
“毕竟,能够单独指挥和组织管理如此庞大军队的将领,无一不是万里挑一的杰出人才。他们不仅具备超凡的军事才能,更有着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信念。”
“在这样的将领带领下,军队才能如臂使指,协同作战,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叶卡捷琳娜点头赞同,她的眼中闪烁着一丝敬佩。
“那些将领不仅仅是战士,更是战略家。他们懂得如何调动资源,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激发士兵的士气。”
而若有一方选择据守,不主动发起决战,那么无论进攻一方如何努力,都很难一鼓作气击破敌人的防线。
战局往往会陷入胶着状态,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组织起来的队伍必须是一支有信仰、有纪律、有战斗力的正规军,而非那种随风摇摆、毫无立场的乌合之众。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苏俄的广袤大地上,基层士兵的群像宛如一幅斑驳陆离的画卷,缓缓展开。
他们之中,多数人曾是泥土中摸爬滚打的农奴,一夜之间被革命的浪潮卷入了历史的洪流,手中的锄头换成了枪杆。
这些士兵,脸庞上刻着岁月的风霜,眼神中闪烁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与迷茫。他们的衣服破旧不堪,许多人的脸上还带着未愈合的伤痕,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在心中埋下对未来的希望。
文盲率居高不下,许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书写,对于复杂的战术布局、严明的纪律规范,更是如同听天书一般。
他们的加入,更多是出于对温饱的基本需求,一口热腾腾的饭菜,成了他们最朴实的战斗动力。
晚上,他们在篝火边围坐,讲述着自己曾在田间地头经历的艰难岁月,这些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勇气。
苏维埃的内部景象,同样是一片混沌未开。
工农兵们,虽然身着统一的制服,心中却各怀心思。
他们之中,不乏有人对革命的理想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明所以,加入苏维埃,更多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利益考量——或许,成为一个委员,就能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让家人不再挨饿受冻。
这样的动机,让组织的凝聚力大打折扣,目标与行动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彼得格勒苏维埃,这座革命的心脏地带,其影响力竟也仅限于城墙之内,仿佛一座孤岛,在浩瀚的革命海洋中孤独地漂浮。
城内的红色旗帜飘扬,标语和海报随处可见,但这一切似乎都与城外的世界格格不入。
郊外的村庄,依旧遵循着旧日的秩序,村委会的权威丝毫未受苏维埃的影响。
村民们依然在田里劳作,他们对城内的革命仿佛一无所知,仿佛两个世界,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